從 Luke Dashjr 方案解析到對區塊鏈本質的思考

中級1/8/2024, 4:49:27 PM
本文從Luke Dashjr的採訪稿和推文延伸討論BRC-20和Ordinal協議。

·Ordinals 協議是⼀個爲聰(SATS,⽐特幣最⼩單位)編號的繫統,或者説是以比特幣 UTXO 作爲數據存儲媒介的衍生協議,本質是 “染色幣” 那套;

·Luke Dashjr 更多想解決 BRC-20 和 Ordinals 給比特幣主網帶來 “垃圾數據” 的問題,是想減輕比特幣身上的包袱,保證其簡潔性和去中心化,併非對 BRC-20 本身的絶對否定;

·單從 Luke 的方案看,隻要有一個礦池願意打包 Ordinals 和 BRC-20 交易數據,兩者就能夠在比特幣網絡存活,隻是 UX 會明顯變差(BRC-20 交易待處理延時會變長);但這也昭示了比特幣 Layer2 的潛力與機遇;

·如果 “美元替代品”“Code is Law” 之類的烏托邦口號可以在時間推移中被不斷證僞,那麽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存在意義又是什麽?它真正能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麽?

近期,比特幣社區元老 Luke Dashjr 針對 BRC-20 的激進言論引髮了無數人的討論。Luke 認爲,BRC-20 和銘文協議繞過了比特幣區塊對數據大小的限製,強行往區塊內塞進了大量” 垃圾數據”,這種做法會給節點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因爲這會增加節點在網速帶寬和存儲能力上的開銷,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延續下去,會不斷降低比特幣網絡的去中心化程度,最終瓦解這個 “最去中心化的 blockchain 生態” 那賴以維繫的優良傳統。

其實 Luke 的擔心併不是空穴來風。在今年 2 月 1 日,比特幣網絡內出現了其 “有史以來最大的區塊”,大小爲 3.96MB,隻因爲這個區塊內包含了一個名爲 Taproot Wizards 的 NFT。這種現象在當時便被 Luke Dashjr 等人認定,會使得比特幣的區塊大小居高不下,進而提高全節點的硬件設備要求,而去中心化的重要一環恰恰在於降低用戶的節點運行成本。如果未來的比特幣變得像 Solana 和 Sui 一樣,人們隻能把節點運行在第三方機房裡,這未嘗不是比特幣社區乃至整個 Web3 的悲哀。

在增加節點帶寬/存儲開銷併削弱去中心化的衕時,大區塊本身也會對安全性造成影響,因爲區塊越大,在網絡內傳播的速度越慢,節點的數據一緻性越差,孤塊率和賬本分叉率越高,此前 Conflux 團隊曾多次強調過這一點,而以太坊基金會也一直在評估 EIP-4844 上線後,區塊尺寸變大對安全性的影響,這種事情必然會 “牽一髮動全身”。

拋開 BRC-20 和 Ordinals 對比特幣網絡底層安全與去中心化的負麵影響,把衍生資産套在比特幣 UTXO 內的 “套娃” 做法,也是新的風險所在,這本質是把衍生資産自己需要解決的安全問題,直接轉嫁給比特幣網絡去承擔,如果這些衍生品的總價值超過保證比特幣網絡安全所需的資産/算力價值,就可能出現 “頭重腳輕,上層過重” 的問題,而這個風險點在 POS 以太坊身上已經錶現的越來越露骨。此前” 技術圈名人 “響馬在訪談中,也錶達了對這個問題的擔憂。

但有趣的是,Luke 雖然在部分言論中對 BRC-20 和各種銘文錶達了消極態度,併錶示如果新版的節點客戶端代碼髮布併被廣泛採用,屆時 BRC-20 和 Ordinals 可能消失,但當其他人指出可以把比特幣 Layer2 作爲 BRC-20 新的歸宿,以避免對比特幣主網造成負擔時,Luke 肯定了這種看法,併沒有對 BRC-20 進行 “意識形態” 上的絶對否定。後來 Luke 本人更是直言:不是非要鏟除所有銘文,才能給比特幣網絡帶來益處。

歸根結底,Luke 不滿之處似乎在於,各種衍生産物引髮的數據膨脹給比特幣主網帶來的風險,而不是對這些衍生品本身 “趕盡殺絶”,更多是想把 Ordinals 這類 “不速之客” 驅逐到比特幣主網之外的設施上,這恰恰給比特幣 Layer2 本身帶來了機遇。但 Luke 的激進做法本身也引髮了許多人的爭議,他的行爲不但涉及到比特幣生態話語權的糾紛,也反映出了 BTC 與 ETH 在産品設計哲學上的本質不衕——多年前 Vitalik 曾在類似的事情上與 Luke 等人意見相左,間接導緻前者決心自己做一條鏈。

下文中,我們將對 Ordinals 協議與 Luke 的解決方案進行技術麵的解析,併對 Luke 爲代錶的 “中本聰主義者” 與 BRC-20 玩家爲代錶的 “投機客” 各自的問題展開簡要闡述。如果 Web3 併不像某些人所説的那般宏大美好,那麽它的價值究竟是什麽?

簡析 Ordinals 協議的原理

單從技術的角度去看,Ordinals 協議是⼀個爲聰(SATS,⽐特幣最⼩單位)編號的繫統,或者説是以比特幣 UTXO 作爲存儲媒介的衍生協議。 Ordinals 爲每個聰賦予⼀個序號,再附加上額外的數據(⽂本、圖⽚、代碼等),使每個聰都變成獨一無二的 NFT,這個過程稱之爲 “銘刻”。

BRC-20 在 Ordinals 的基礎上,⼜推出了類似 ERC-20 衕質化代幣的髮⾏⽅法。但 BTC 腳本併不圖靈完備,⽆法實現以太坊那樣覆雜的智能合約繫統。以最簡單的 transfer 功能爲例,基於 Ordinals 協議的衍生資産需要在腳本中寫⼊如下內容:

可以看到這是⼀個純⽂本的交互,⽐特幣⽹絡本身對 BRC-20 的交易內容不進⾏任何運算和狀態結算。⽤戶看到的 BRC-20 轉賬成功等消息,都是那些認衕 Ordinals 協議的節點自己將 BTC 鏈上的原始腳本解析+計算後,得到的最終結果。

如果你隻有 100 個 ORDI,但在 transfer 的時候數量寫成 10000 個,也是可以髮送這筆交易⾄⽐特幣⽹絡的,但相關節點和瀏覽器併不會將其解析爲⼀筆有效的轉賬。

所以 Ordinals 本質上隻是將⽐特幣⽹絡當做永存數據且不可更改的⽹盤,鏈上隻銘刻了元數據、操作聲明等,但所有操作的運算和狀態結算,全部都位於鏈下的數據索引⽹站的服務器中。這種思路和 Arweave 生態的項目 EverPay 幾乎如出一轍。

綜合來看,Ordinals 有下列問題:

  1. 沒有統⼀共識的狀態運算層。不衕錢包、瀏覽器等解析出的數據併不一定相衕,此前曾多次髮生用戶資産在不衕錢包上有不衕顯示結果的現象。
  2. 依賴中⼼化的 Indexer 基礎設施。以區塊鏈的標準來看,這種應⽤對安全性是沒有嚴格要求且不可靠的。
  3. 使⽤場景狹窄。在以太坊中⼀繫列覆雜的 DeFi 活動都不可能基於簡單的 Ordinals 協議完成,甚⾄⽬前的 Ordinals 交易隻能通過掛單來完成,⽽⾮採用流⾏的 AMM。所以,Ordinals 這類産物似乎在以太坊上實現會更好。

  1. ⽹絡污染。Ordinals 對聰的操作形式,如數千名⽤戶在短時間內隻操作 $0.1 的價值卻⽀付 $10 的轉賬費⽤,在 BTC 原教旨主義者眼中⾮常類似粉塵攻擊,在這些⽤戶或開髮者眼中,BTC 主要是⽤於儲值和轉賬,⽽ Ordinals 活動嚴重⼲擾了正常的⽹絡運轉。

  2. 增加了⽤戶的使⽤成本。各種銘文抬高了比特幣主網的手續費,對其他用戶造成了影響,而且 BRC-20 和 Ordinals 引入的新基礎設施需要⽤戶理解和使⽤新錢包、新⼯具等。

Luke 的解決思路

麵對 BRC-20 和 Ordinals 問題,Luke 併沒有直接修改共識層,⽽是通過修改 Spam Filter(policy) 模塊,使節點在收到 P2P 廣播消息時,直接拒收 Ordinals 交易。在 policy 中,有多個 isStandard() 繫列函數來檢查交易的各個⽅⾯是否符合標準,如果不符合,則節點收到的這筆交易很快就會被拋棄。

換句話説,Ordinals 最終可以上鏈,但大多數節點不會把這樣的數據放進交易池裡,這會延長 Ordinals 數據傳遞給 願意將其打包上鏈的礦池 的延時。但如果有礦池廣播了一個包含 BRC-20 交易的區塊,節點們還是會認可。


來源:https://twitter.com/BenWAGMI/status/1732423859092247013

Luke 已經在 Bitcoin Knots 客戶端中提交了 policy 的修改,在 Bitcoin Core 客戶端中,他也想將相衕的提交加⼊進去。而在 policy.cpp 中,他新增了⼀個名爲 g_script_size_policy_limit 的參數,該參數在多個位置對腳本⼤⼩進⾏了限製。

之前的客戶端中對 Pay-to-Taproot(也即 Ordinals 使⽤的交易類型)的腳本⼤⼩沒做限製,最終在此補上

其中,g_script_size_policy_limit 默認值爲 1650 Bytes,會限製許多 Ordinals 中使⽤的腳本,下圖爲⼀個 NFT 相關腳本的⼤⼩:

但由於該參數僅僅是⽤於 Spam Filter 模塊,⽽⾮共識模塊,所以節點可以⾃⾏修改該參數的⼤⼩,來接收更⼤腳本的交易。這些交易雖然不符合 Core 開髮者的預期,但仍然可以被⽐特幣的共識協議所接受,也就是説,隻要有一個礦池願意打包 Ordinals 相關的交易數據,Ordinals 就依然可以在比特幣網絡存活,隻是相關用戶的 UX 會比現在更差(響應延時會變得比現在長)。

這種⽅法⽆法做到完全消除 Ordinals 的鏈上活動,不會引⼊任何硬分叉。雖然⼀定會有節點不遵守新的 Policy,但由於之前根本沒有該 Policy,那麽更新後隻要有節點遵守,就可以降低 Ordinals 活動數量。

Luke 的預期是⼤部分節點都會遵守他提出的 policy。這個更新總體上來説是柔性的。隻要有一個礦池願意打包 BRC-20 和 Ordinals 數據,後兩者就依然可以在比特幣主網延續下去,隻是相關用戶體驗會變的很差。但隻要比特幣 Layer2 快速啟動,BRC-20 和 Ordinals 在 Layer2 上一樣可以 “風生水起”。

Luke Dashjr 行爲背後隱藏的區塊鏈信仰危機

那麽該如何評價 Luke Dashjr 的這種行爲?這一切真的隻是 “大區塊與小區塊” 之爭那麽簡單嗎?誠然,如果單從技術和産品的角度看待這一切,似乎 Luke 隻是在捍衛比特幣社區長期以來的極簡哲學與去中心化理念,這種與以太坊截然不衕的保守主義思路,一直都是 “區塊鏈世界裡不可或缺” 的一環。

也有人認爲,比特幣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社區治理實驗田,Luke Dashjr 隻是代錶了其中的一派勢力,而比特幣不是屬於一個人的,是礦工、交易所、開髮者、用戶之間多方博弈下形成的混合産物,無論 Luke 怎麽針對 BRC-20,那些眼花繚亂的銘文都會在比特幣生態內找到合適的歸宿。

但本文併不想對上述兩點做出更多討論,打算引申出大多數人併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如果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去考察最近的 “Luke Dashjr” 事件,不難將其抽象爲 “技術派” 和 “交易派” 之間的衝突,此前 Blast 與 Polygon zkEVM 之間的唇槍舌劍,已經將兩大派繫間的矛盾顯露無疑,而 Luke Dashjr 則進一步激化了兩者之間的分歧,使人們對比特幣乃至於區塊鏈的” 所有權 “本身産生思考:究竟誰可以代錶比特幣生態?是那些打著中本聰後繼者旗號的 OG 貢獻者們,還是那些整天對炒幣交易樂此不疲的投機客們?

如果站在 Luke 等比特幣社區 OG 的角度去看,大多數 BRC-20 愛好者都是些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賺鏈上錢” 的唯利是圖之人,這些 “自私自利” 之徒的利益似乎不值得去維護,而將 BRC-20 從比特幣網絡驅逐,有利於 BTC 生態的長期利益,這要比滿足炒幣用戶的貪欲更爲 “重要”。

但反過來想,那些將 BRC-20 和 Ordinals 的價值徹底否定,不顧及 “Web3 主流用戶” 利益的人,似乎衕樣是自私和缺乏思考的,如果他們一直以爲 “高貴” 和 “正確” 的東西本身就是不切實際、虛僞不堪的,那麽站在製高點去鄙視那些 “庸俗之人”,是否也隻是在走五十笑百步?

歸根結底,金融市場本身併不包含道德,很難説誰的行爲更道德,誰的行爲不道德,一切都隻靠機製和規則來決定(索羅斯所言),而區塊鏈推崇的 Permissionless 併沒有一口否定 BRC-20 這類 “空氣幣” 的存在,那麽單純打著遙不可及的 “比特幣原教旨” 旗號去擠兌那些銘文玩家們,本身是否也是一種違背 Permissionless 精神的行爲?如果從這個角度去思考,Luke 的行爲是否真的值得肯定?支持他或反對他的人,又是否對這一行爲進行過反思?

雖然有無數人曾就區塊鏈可以帶來的宏大願景做出過激情澎湃的描繪,曾不止一次推崇所謂的 “中本聰精神” 與 “Trustless 最大主義”,但爲什麽中本聰和 Gavin Wood 等人所幻想的 “美元替代品” 與” 下一代互聯網 “還沒有到來,先到來的卻是一繫列 “上不了大雅之堂” 的東西?這是否是拜 “去中心化網絡” 本身極差的 UX 與使用門檻所緻?

對於一個對用戶不友好、幾乎永遠無法在用戶體驗上與 Web2 抗衡的東西,又能給人們帶來哪些 Web2 所沒有的場景?如果它很難取得 Web2 所不具備的産品優勢,所謂的 “去信任化”Slogan 又真的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嗎?單純空談那些遙不可及的 “不需要人治的 Trustless” “mass adoption”,卻不想善待位居主流用戶畫像中的羊毛黨,這種態度本身是否是一種孔乙己式的虛僞自私?

或許技術至上主義者的確有資格嘲笑 BRC-20 玩家們唯利是圖,可以認爲區塊鏈併不該淪爲” 鏈上賭場 “,但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區塊鏈的意義所在。如果它併不像中本聰所説的那般宏大可敬,它所鼓吹的許多烏托邦式的思想在時間的推移中被不斷證僞,那麽所謂的 “code is law” 以及”Mass Adoption“乃至”Web3.0“背後,又是否隱藏著一場堪比尼採式 “上帝之死” 的重大信仰危機?如果所謂的 “中本聰主義” 隻是一種類似於 Marx 主義的空中樓閣,那麽我們是否該反思 Web3 真正能夠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麽?

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9059750

也許我們併不能對上述問題給出直接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區塊鏈本身的可分叉、多元社區屬性,終究會賦予人們比現實政治中更高的自由選擇權,在這個不完美的 Web3 世界中,不會隻有一個版本的 chain。相比於現實中的主權國家,這個能夠按照不衕群體的意願,去打造多元” 國度 “的 Blockchain,終究會成爲現實民主治理之上的一種補充與優化,而不是單純作爲 “美元替代品”“Web2 掘墓人” 這樣不切實際的無聊口號,很多時候,解決眼前的現實問題,遠比沉浸於一些 “永遠存在於明天” 的美好幻覺要重要的多。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web3caff],著作權歸屬原作者[極客 Web3],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繫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錶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錶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覆製、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從 Luke Dashjr 方案解析到對區塊鏈本質的思考

中級1/8/2024, 4:49:27 PM
本文從Luke Dashjr的採訪稿和推文延伸討論BRC-20和Ordinal協議。

·Ordinals 協議是⼀個爲聰(SATS,⽐特幣最⼩單位)編號的繫統,或者説是以比特幣 UTXO 作爲數據存儲媒介的衍生協議,本質是 “染色幣” 那套;

·Luke Dashjr 更多想解決 BRC-20 和 Ordinals 給比特幣主網帶來 “垃圾數據” 的問題,是想減輕比特幣身上的包袱,保證其簡潔性和去中心化,併非對 BRC-20 本身的絶對否定;

·單從 Luke 的方案看,隻要有一個礦池願意打包 Ordinals 和 BRC-20 交易數據,兩者就能夠在比特幣網絡存活,隻是 UX 會明顯變差(BRC-20 交易待處理延時會變長);但這也昭示了比特幣 Layer2 的潛力與機遇;

·如果 “美元替代品”“Code is Law” 之類的烏托邦口號可以在時間推移中被不斷證僞,那麽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存在意義又是什麽?它真正能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麽?

近期,比特幣社區元老 Luke Dashjr 針對 BRC-20 的激進言論引髮了無數人的討論。Luke 認爲,BRC-20 和銘文協議繞過了比特幣區塊對數據大小的限製,強行往區塊內塞進了大量” 垃圾數據”,這種做法會給節點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因爲這會增加節點在網速帶寬和存儲能力上的開銷,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延續下去,會不斷降低比特幣網絡的去中心化程度,最終瓦解這個 “最去中心化的 blockchain 生態” 那賴以維繫的優良傳統。

其實 Luke 的擔心併不是空穴來風。在今年 2 月 1 日,比特幣網絡內出現了其 “有史以來最大的區塊”,大小爲 3.96MB,隻因爲這個區塊內包含了一個名爲 Taproot Wizards 的 NFT。這種現象在當時便被 Luke Dashjr 等人認定,會使得比特幣的區塊大小居高不下,進而提高全節點的硬件設備要求,而去中心化的重要一環恰恰在於降低用戶的節點運行成本。如果未來的比特幣變得像 Solana 和 Sui 一樣,人們隻能把節點運行在第三方機房裡,這未嘗不是比特幣社區乃至整個 Web3 的悲哀。

在增加節點帶寬/存儲開銷併削弱去中心化的衕時,大區塊本身也會對安全性造成影響,因爲區塊越大,在網絡內傳播的速度越慢,節點的數據一緻性越差,孤塊率和賬本分叉率越高,此前 Conflux 團隊曾多次強調過這一點,而以太坊基金會也一直在評估 EIP-4844 上線後,區塊尺寸變大對安全性的影響,這種事情必然會 “牽一髮動全身”。

拋開 BRC-20 和 Ordinals 對比特幣網絡底層安全與去中心化的負麵影響,把衍生資産套在比特幣 UTXO 內的 “套娃” 做法,也是新的風險所在,這本質是把衍生資産自己需要解決的安全問題,直接轉嫁給比特幣網絡去承擔,如果這些衍生品的總價值超過保證比特幣網絡安全所需的資産/算力價值,就可能出現 “頭重腳輕,上層過重” 的問題,而這個風險點在 POS 以太坊身上已經錶現的越來越露骨。此前” 技術圈名人 “響馬在訪談中,也錶達了對這個問題的擔憂。

但有趣的是,Luke 雖然在部分言論中對 BRC-20 和各種銘文錶達了消極態度,併錶示如果新版的節點客戶端代碼髮布併被廣泛採用,屆時 BRC-20 和 Ordinals 可能消失,但當其他人指出可以把比特幣 Layer2 作爲 BRC-20 新的歸宿,以避免對比特幣主網造成負擔時,Luke 肯定了這種看法,併沒有對 BRC-20 進行 “意識形態” 上的絶對否定。後來 Luke 本人更是直言:不是非要鏟除所有銘文,才能給比特幣網絡帶來益處。

歸根結底,Luke 不滿之處似乎在於,各種衍生産物引髮的數據膨脹給比特幣主網帶來的風險,而不是對這些衍生品本身 “趕盡殺絶”,更多是想把 Ordinals 這類 “不速之客” 驅逐到比特幣主網之外的設施上,這恰恰給比特幣 Layer2 本身帶來了機遇。但 Luke 的激進做法本身也引髮了許多人的爭議,他的行爲不但涉及到比特幣生態話語權的糾紛,也反映出了 BTC 與 ETH 在産品設計哲學上的本質不衕——多年前 Vitalik 曾在類似的事情上與 Luke 等人意見相左,間接導緻前者決心自己做一條鏈。

下文中,我們將對 Ordinals 協議與 Luke 的解決方案進行技術麵的解析,併對 Luke 爲代錶的 “中本聰主義者” 與 BRC-20 玩家爲代錶的 “投機客” 各自的問題展開簡要闡述。如果 Web3 併不像某些人所説的那般宏大美好,那麽它的價值究竟是什麽?

簡析 Ordinals 協議的原理

單從技術的角度去看,Ordinals 協議是⼀個爲聰(SATS,⽐特幣最⼩單位)編號的繫統,或者説是以比特幣 UTXO 作爲存儲媒介的衍生協議。 Ordinals 爲每個聰賦予⼀個序號,再附加上額外的數據(⽂本、圖⽚、代碼等),使每個聰都變成獨一無二的 NFT,這個過程稱之爲 “銘刻”。

BRC-20 在 Ordinals 的基礎上,⼜推出了類似 ERC-20 衕質化代幣的髮⾏⽅法。但 BTC 腳本併不圖靈完備,⽆法實現以太坊那樣覆雜的智能合約繫統。以最簡單的 transfer 功能爲例,基於 Ordinals 協議的衍生資産需要在腳本中寫⼊如下內容:

可以看到這是⼀個純⽂本的交互,⽐特幣⽹絡本身對 BRC-20 的交易內容不進⾏任何運算和狀態結算。⽤戶看到的 BRC-20 轉賬成功等消息,都是那些認衕 Ordinals 協議的節點自己將 BTC 鏈上的原始腳本解析+計算後,得到的最終結果。

如果你隻有 100 個 ORDI,但在 transfer 的時候數量寫成 10000 個,也是可以髮送這筆交易⾄⽐特幣⽹絡的,但相關節點和瀏覽器併不會將其解析爲⼀筆有效的轉賬。

所以 Ordinals 本質上隻是將⽐特幣⽹絡當做永存數據且不可更改的⽹盤,鏈上隻銘刻了元數據、操作聲明等,但所有操作的運算和狀態結算,全部都位於鏈下的數據索引⽹站的服務器中。這種思路和 Arweave 生態的項目 EverPay 幾乎如出一轍。

綜合來看,Ordinals 有下列問題:

  1. 沒有統⼀共識的狀態運算層。不衕錢包、瀏覽器等解析出的數據併不一定相衕,此前曾多次髮生用戶資産在不衕錢包上有不衕顯示結果的現象。
  2. 依賴中⼼化的 Indexer 基礎設施。以區塊鏈的標準來看,這種應⽤對安全性是沒有嚴格要求且不可靠的。
  3. 使⽤場景狹窄。在以太坊中⼀繫列覆雜的 DeFi 活動都不可能基於簡單的 Ordinals 協議完成,甚⾄⽬前的 Ordinals 交易隻能通過掛單來完成,⽽⾮採用流⾏的 AMM。所以,Ordinals 這類産物似乎在以太坊上實現會更好。

  1. ⽹絡污染。Ordinals 對聰的操作形式,如數千名⽤戶在短時間內隻操作 $0.1 的價值卻⽀付 $10 的轉賬費⽤,在 BTC 原教旨主義者眼中⾮常類似粉塵攻擊,在這些⽤戶或開髮者眼中,BTC 主要是⽤於儲值和轉賬,⽽ Ordinals 活動嚴重⼲擾了正常的⽹絡運轉。

  2. 增加了⽤戶的使⽤成本。各種銘文抬高了比特幣主網的手續費,對其他用戶造成了影響,而且 BRC-20 和 Ordinals 引入的新基礎設施需要⽤戶理解和使⽤新錢包、新⼯具等。

Luke 的解決思路

麵對 BRC-20 和 Ordinals 問題,Luke 併沒有直接修改共識層,⽽是通過修改 Spam Filter(policy) 模塊,使節點在收到 P2P 廣播消息時,直接拒收 Ordinals 交易。在 policy 中,有多個 isStandard() 繫列函數來檢查交易的各個⽅⾯是否符合標準,如果不符合,則節點收到的這筆交易很快就會被拋棄。

換句話説,Ordinals 最終可以上鏈,但大多數節點不會把這樣的數據放進交易池裡,這會延長 Ordinals 數據傳遞給 願意將其打包上鏈的礦池 的延時。但如果有礦池廣播了一個包含 BRC-20 交易的區塊,節點們還是會認可。


來源:https://twitter.com/BenWAGMI/status/1732423859092247013

Luke 已經在 Bitcoin Knots 客戶端中提交了 policy 的修改,在 Bitcoin Core 客戶端中,他也想將相衕的提交加⼊進去。而在 policy.cpp 中,他新增了⼀個名爲 g_script_size_policy_limit 的參數,該參數在多個位置對腳本⼤⼩進⾏了限製。

之前的客戶端中對 Pay-to-Taproot(也即 Ordinals 使⽤的交易類型)的腳本⼤⼩沒做限製,最終在此補上

其中,g_script_size_policy_limit 默認值爲 1650 Bytes,會限製許多 Ordinals 中使⽤的腳本,下圖爲⼀個 NFT 相關腳本的⼤⼩:

但由於該參數僅僅是⽤於 Spam Filter 模塊,⽽⾮共識模塊,所以節點可以⾃⾏修改該參數的⼤⼩,來接收更⼤腳本的交易。這些交易雖然不符合 Core 開髮者的預期,但仍然可以被⽐特幣的共識協議所接受,也就是説,隻要有一個礦池願意打包 Ordinals 相關的交易數據,Ordinals 就依然可以在比特幣網絡存活,隻是相關用戶的 UX 會比現在更差(響應延時會變得比現在長)。

這種⽅法⽆法做到完全消除 Ordinals 的鏈上活動,不會引⼊任何硬分叉。雖然⼀定會有節點不遵守新的 Policy,但由於之前根本沒有該 Policy,那麽更新後隻要有節點遵守,就可以降低 Ordinals 活動數量。

Luke 的預期是⼤部分節點都會遵守他提出的 policy。這個更新總體上來説是柔性的。隻要有一個礦池願意打包 BRC-20 和 Ordinals 數據,後兩者就依然可以在比特幣主網延續下去,隻是相關用戶體驗會變的很差。但隻要比特幣 Layer2 快速啟動,BRC-20 和 Ordinals 在 Layer2 上一樣可以 “風生水起”。

Luke Dashjr 行爲背後隱藏的區塊鏈信仰危機

那麽該如何評價 Luke Dashjr 的這種行爲?這一切真的隻是 “大區塊與小區塊” 之爭那麽簡單嗎?誠然,如果單從技術和産品的角度看待這一切,似乎 Luke 隻是在捍衛比特幣社區長期以來的極簡哲學與去中心化理念,這種與以太坊截然不衕的保守主義思路,一直都是 “區塊鏈世界裡不可或缺” 的一環。

也有人認爲,比特幣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社區治理實驗田,Luke Dashjr 隻是代錶了其中的一派勢力,而比特幣不是屬於一個人的,是礦工、交易所、開髮者、用戶之間多方博弈下形成的混合産物,無論 Luke 怎麽針對 BRC-20,那些眼花繚亂的銘文都會在比特幣生態內找到合適的歸宿。

但本文併不想對上述兩點做出更多討論,打算引申出大多數人併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如果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去考察最近的 “Luke Dashjr” 事件,不難將其抽象爲 “技術派” 和 “交易派” 之間的衝突,此前 Blast 與 Polygon zkEVM 之間的唇槍舌劍,已經將兩大派繫間的矛盾顯露無疑,而 Luke Dashjr 則進一步激化了兩者之間的分歧,使人們對比特幣乃至於區塊鏈的” 所有權 “本身産生思考:究竟誰可以代錶比特幣生態?是那些打著中本聰後繼者旗號的 OG 貢獻者們,還是那些整天對炒幣交易樂此不疲的投機客們?

如果站在 Luke 等比特幣社區 OG 的角度去看,大多數 BRC-20 愛好者都是些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賺鏈上錢” 的唯利是圖之人,這些 “自私自利” 之徒的利益似乎不值得去維護,而將 BRC-20 從比特幣網絡驅逐,有利於 BTC 生態的長期利益,這要比滿足炒幣用戶的貪欲更爲 “重要”。

但反過來想,那些將 BRC-20 和 Ordinals 的價值徹底否定,不顧及 “Web3 主流用戶” 利益的人,似乎衕樣是自私和缺乏思考的,如果他們一直以爲 “高貴” 和 “正確” 的東西本身就是不切實際、虛僞不堪的,那麽站在製高點去鄙視那些 “庸俗之人”,是否也隻是在走五十笑百步?

歸根結底,金融市場本身併不包含道德,很難説誰的行爲更道德,誰的行爲不道德,一切都隻靠機製和規則來決定(索羅斯所言),而區塊鏈推崇的 Permissionless 併沒有一口否定 BRC-20 這類 “空氣幣” 的存在,那麽單純打著遙不可及的 “比特幣原教旨” 旗號去擠兌那些銘文玩家們,本身是否也是一種違背 Permissionless 精神的行爲?如果從這個角度去思考,Luke 的行爲是否真的值得肯定?支持他或反對他的人,又是否對這一行爲進行過反思?

雖然有無數人曾就區塊鏈可以帶來的宏大願景做出過激情澎湃的描繪,曾不止一次推崇所謂的 “中本聰精神” 與 “Trustless 最大主義”,但爲什麽中本聰和 Gavin Wood 等人所幻想的 “美元替代品” 與” 下一代互聯網 “還沒有到來,先到來的卻是一繫列 “上不了大雅之堂” 的東西?這是否是拜 “去中心化網絡” 本身極差的 UX 與使用門檻所緻?

對於一個對用戶不友好、幾乎永遠無法在用戶體驗上與 Web2 抗衡的東西,又能給人們帶來哪些 Web2 所沒有的場景?如果它很難取得 Web2 所不具備的産品優勢,所謂的 “去信任化”Slogan 又真的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嗎?單純空談那些遙不可及的 “不需要人治的 Trustless” “mass adoption”,卻不想善待位居主流用戶畫像中的羊毛黨,這種態度本身是否是一種孔乙己式的虛僞自私?

或許技術至上主義者的確有資格嘲笑 BRC-20 玩家們唯利是圖,可以認爲區塊鏈併不該淪爲” 鏈上賭場 “,但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區塊鏈的意義所在。如果它併不像中本聰所説的那般宏大可敬,它所鼓吹的許多烏托邦式的思想在時間的推移中被不斷證僞,那麽所謂的 “code is law” 以及”Mass Adoption“乃至”Web3.0“背後,又是否隱藏著一場堪比尼採式 “上帝之死” 的重大信仰危機?如果所謂的 “中本聰主義” 隻是一種類似於 Marx 主義的空中樓閣,那麽我們是否該反思 Web3 真正能夠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麽?

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9059750

也許我們併不能對上述問題給出直接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區塊鏈本身的可分叉、多元社區屬性,終究會賦予人們比現實政治中更高的自由選擇權,在這個不完美的 Web3 世界中,不會隻有一個版本的 chain。相比於現實中的主權國家,這個能夠按照不衕群體的意願,去打造多元” 國度 “的 Blockchain,終究會成爲現實民主治理之上的一種補充與優化,而不是單純作爲 “美元替代品”“Web2 掘墓人” 這樣不切實際的無聊口號,很多時候,解決眼前的現實問題,遠比沉浸於一些 “永遠存在於明天” 的美好幻覺要重要的多。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web3caff],著作權歸屬原作者[極客 Web3],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繫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錶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錶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覆製、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Начните торговать сейчас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сейчас и получите ваучер на
$100
!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io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Thailand,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