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Thiel 談人類的停滯:從2024年開始,馬斯克不再相信火星

技術發展似乎看到停滯,人類是否只能依賴 AI 的發展,帶我們打破現有倫理、身體、政治的限制呢?本文源自 Ross Douthat 所主持對 Peter Thiel 的訪談《The original tech right power player on A.I., Mars and immortality.》,由 Peggy, Johyyn from BlockBeats 整理、編譯及重新撰稿。 (前情提要:Peter Thiel旗下交易所Bullish申請上市紐交所,股票代碼BLSH、比特幣交易量全球前五 ) (背景補充:Palantir創辦人Peter Thiel入股BitMine礦企9.1%股份,看好押注以太坊 ) 編者按: 近些年,全球都對於矽谷財團與川普若近若離的關係感到困惑,一方面人們會通過各種理由論證為什麼馬斯克會支持川普,當兩人關係破裂後,又開始找各種理由說自己早已預言二者的分崩離析。這篇Podcast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川普時代下矽谷的選擇:Peter Thiel 如何深深的影響了馬斯克?整個矽谷財團最深層次的焦慮「技術停滯」是什麼? 這場對談的主持人 Ross Douthat 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知名保守派作者,出版多本有關宗教、政治和社會的書籍。在這場關於 AI、政治與信仰的深度對談中,他把 Peter Thiel 描述為是過去二十年來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右翼知識分子之一。 而 Peter Thiel 再次提出他一以貫之的判斷:自 1970 年代以來,技術進步正在失速,社會結構趨於僵化,而人類或正步入以「秩序與安全」為名的柔性極權。他談到為何當初支持川普、為何對 AI 抱持謹慎的期待、又為何警惕環保主義與「全球治理」可能走向的技術極權。他認為,敵基督不一定來自技術爆發,而可能源於對「秩序與安全」的妥協。 本文給了 Blockbeats 極大啟發,我們也希望把他獻給螢幕前的你。以下為原文內容(為便於閱讀理解,原內容有所整編): Ross Douthat:(開場白)矽谷是否雄心勃勃?我們更應該害怕什麼:世界末日還是停滯?為什麼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在擔心敵基督(假救世主)? 我今天的嘉賓是 PayPal 和 Palantir 的共同創辦人,也是 Donald Trump 和 JD Vance 政治生涯的早期投資者。Peter Thiel 是最初的科技右翼權力人物,以資助各種保守派甚至逆主流的思想而聞名。但我們這次要談的是他自己的觀點,因為儘管身為億萬富翁的缺點略有不足,但有一個很好的理由是,他是過去 20 年裡最有影響力的右翼知識分子。儘管他有一個小小的「缺點」—— 是個億萬富翁(在傳統上並不被視為思想家的典型形象),但有充分理由認為,他是過去二十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右翼知識分子之一。 Peter Thiel,歡迎來到「Interesting Times(Podcast名)」。 Peter Thiel: 謝謝你邀請我。 技術停滯:為何我們不再擁有未來感? Ross Douthat: 我想先帶您回到大約十三、四年前。那時,您為保守派雜誌《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撰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未來的終結》(The End of the Future)。文章的基本論點是:表面上看,現代世界充滿活力、節奏迅猛、不斷變化,但其實遠不如人們以為的那樣富有動能。我們早已進入了一個技術停滯的時代。數位生活確實帶來了某種突破,但它並沒有像人們當初期待的那樣徹底改變世界。總體而言,我們其實被困在了原地。 Peter Thiel: 是的。 Ross Douthat: 當時並不只有你一個人提出這樣的觀點,但從你口中說出來,格外有分量 —— 畢竟你是矽谷的「圈內人」,親身參與並從網際網路革命中致富。所以我很好奇:到了 2025 年,你還認為那個判斷依然成立嗎? Peter Thiel: 是的,我現在仍然大致認同「技術停滯」的觀點。這個論點從來不是絕對的。我們並不是說整個世界完全陷入了停滯,而是說,某種程度上,發展的速度確實放緩了。它沒有歸零,但從 1750 年到 1970 年這兩百多年間,是一個持續加速的時代:輪船更快了,鐵路更快了,汽車更快了,飛機也更快了。這一趨勢在協和式客機和阿波羅登月任務中達到了頂峰。但從那以後,各個層面上的發展都開始變慢了。 我一直把「數位世界 (the world of bits)」看作一個例外,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電腦、軟體、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接著,在過去十到十五年裡,又出現了加密貨幣和人工智慧革命。我認為這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一件大事。但問題是:這是否真的足以讓我們擺脫那種普遍的停滯感? 在《回到未來》那幾篇文章中,你可以從一個認識論層面的問題談起:我們究竟如何判斷自己處於停滯狀態,還是加速發展中?因為晚期現代性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人類高度專業化。比如說,除非你把半輩子的時間都用來研究弦理論,難道就不能評判物理學有沒有進步?那量子計算呢?癌症研究、生物科技,以及所有這些垂直領域又該怎麼算?進一步說,癌症治療的進展,與弦理論的突破相比,孰輕孰重?你必須對這些不同的領域進行「加權」,才能評估整體的技術進展。 從理論上說,這是一個極其難以界定的問題。而它之所以難以回答,本身就值得懷疑:如今,越來越多的知識領域由少數「專家圈子」把控,而這些人往往只對圈內人負責、彼此取證。這種封閉性本身,就足以讓人質疑所謂的技術進步。 所以,是的,我認為從整體上看,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相當停滯的時代,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徹底停滯了。 Ross Douthat:你剛才提到了《回到未來》。我們前不久剛帶孩子們看了這部電影的第一部原作,就是由 Michael J. Fox 主演的那一部。 Peter Thiel: (它的)劇情設定是從 1955 年回到 1985 年,相隔 30 年。而《回到未來 2》的時間線是從 1985 年前往 2015 年 —— 現在看,那都已經是十年前的「未...

TRUMP0.64%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