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礦挖乾了,中國生育率跌到歷史低點,政府給錢也催不出下一代

robot
摘要生成中

中國出生率跌到谷底,以前的「人口大國」現在面臨了什麼,年輕人都縮起來不生了? (前情提要:中國企高管墜落實錄:炒幣成癮、家毀人散全過程,今落魄開出租車還債) (背景補充:中國官媒唱衰美國穩定幣不穩:Circle 上市泡沫化,美債違約將導致脫鉤) 近年來,中國的人口負成長情況越來越嚴重,儘管為了止血,各地政府已經大幅放寬婚姻登記限制、開放中國二胎生育政策、甚至直接匯款補貼鼓勵年輕家庭生育,但仍然未能扭轉出生率雪崩的困境。 數年內就有這種 V 轉,為什麼現在的中國年輕人,不願意生育後代? 人口紅利告急:鼓勵生育為何失靈? 中國經濟成長過去依賴龐大勞動力,如今少子化衝擊已蔓延至勞動市場與社福體系,為何年輕世代普遍對未來缺乏信心,寧可「躺平」也不願進入婚育?Sage Journals 發表的研究更直言: 「高昂育兒成本與房價壓力,讓許多年輕家庭還沒踏入婚姻就先被現實勸退。」 政策接連推出,卻仍無法改變「不生」的集體選擇,顯示問題已非單靠補貼就能解決。 經濟壓力:房價與教育費用夾擊 據研究,經濟壓力是主因。估算後撫養一名孩子,都市家庭 0-6 歲學前教育、課後班與醫療支出,就已經占可支配所得的近四成,輕易就可吞噬年輕父母的現金儲蓄。而且這一開銷,還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繼續攀升,直至將下一代托舉到步入工作與結婚的階段,其花費更是難以想象。 另外更現實的是房價。《維基百科》人口條目整理的數據顯示,中國一線城市房價所得比長期維持兩位數水準,「存到頭期款」往往需要十年。Think Global Health 報告也提醒,收入增速放緩加劇「增收趕不上漲價」的焦慮,生小孩被視為加碼風險而非祝福。 補貼比較:中國金額零散,台灣制度完整 為了拉抬生育率,中國多省市推動一次性育兒補助、按月發放托育津貼及延長產假等措施,並改以直撥帳戶降低行政摩擦。然而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7 月報告與《中國日報香港版》7 月 11 日整理的政策清單均指出,補貼金額普遍介於人民幣三千到一萬元區間,對動輒百萬養育成本而言僅屬「杯水車薪」。 陪產假天數更因地制宜,從 7 天到 30 天不等,男性照顧責任難以制度化。 反觀台灣,中央透過全民健康保險與社福系統統一管理。產假 56 天、陪產假 5 天均為全薪,0-6 歲每月育兒津貼新台幣 5000 元起跳、還有公共托育及幼兒園學費補助,雖然福利更佳,但仍未能打動年輕夫妻。 女性選擇:教育提升帶來不同人生路徑 第三股力量則來自女性自我意識快速提升。 Number Analytics 7 月分析顯示,女性高等教育入學率與勞動參與率齊升,職涯發展與自主生活成為她們的核心目標。UCL 研究補充,中國產假雖可延長至一年,但陪產假過短導致育兒責任仍多落在母親身上,加深工作與家庭衝突。許多受訪女性坦言對成為「全能母親」感到抗拒。 Think Global Health 報告進一步指出,當家務與育兒分工不均、升遷機會受影響時,女性更傾向推遲甚至放棄生育。這種選擇已不再是少數個案,而是都市中產女性的集體行動,預示傳統家庭模式正在鬆動。 綜合而言,中國生育率崩跌並非短期波動,而是經濟壓力、政策不足與性別角色變動相互交織的結果。兩岸經驗顯示,單純提高補貼難以扭轉趨勢,真正關鍵在於降低教育與住房成本、強化托育公共化,以及建立性別友善職場。只有當年輕人相信「生得起、養得起、有人一起扛」,人口曲線才有機會止跌回升。 相關報導 無聊猿陪葬愛情!巨鯨nd4.eth再銷毀BAYC、MAYC、BAKC發洩情傷〈人礦挖乾了,中國生育率跌到歷史低點,政府給錢也催不出下一代〉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動區BlockTempo《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ETH2.15%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