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CMTwitter丨@cmdefi---核心觀點:提速加密市場成熟,提供國家背書,海量資金流入的可能性,新的“戰略性囤幣”池。2025年8月7日,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簽署了一項行政令,允許401(k)退休儲蓄計劃投資更多元化的資產,包括私募股權、房地產以及首次引入的加密資產。這一政策就像字面上看到的那樣,很好解讀* 爲加密市場提供“國家級別”背書,釋放推動加密市場成熟的信號。* 養老金拓展多元化投資和回報,但引入了更高波動和風險。在加密領域,這已經足以載入史冊。縱觀401(k)的發展歷程,其關鍵轉折點是在大蕭條時期通過養老金改革允許投資股票。盡管歷史和經濟背景各異,這一變化與當前引入加密資產的趨勢有着諸多相似之處。### 一、大蕭條前的養老金體系20世紀初至1920年代,美國的養老金主要以固定收益計劃(Defined Benefit Plan)爲主,僱主承諾爲員工提供退休後穩定的月度養老金。這種模式源於19世紀未的工業化進程,旨在吸引和留住勞動力。這個階段養老金資金的投資策略高度保守。當時的主流觀念認爲,養老金應追求安全性而非高收益,受“法律清單”(Legalist)法規限制,主要被限定在政府債券、優質公司債券和市政債券等低風險資產。這種保守策略在經濟繁榮期運行順利,但也限制了潛在回報。### 二、大蕭條的衝擊與養老金危機1929年10月的華爾街股災標志着大蕭條的開端,道瓊斯指數從峯值下跌近90%,引發全球經濟崩潰。失業率飆升至25%,無數企業破產。 雖然養老金基金當時極少投資股票,但危機仍通過間接渠道打擊它們。許多僱主企業倒閉,無法履行養老金承諾,導致養老金支付中斷或縮減。這引發了公衆對僱主和政府養老金管理能力的質疑,推動了聯邦幹預。1935年,《社會保障法》(SocialSecurityAct)出臺,建立全國性養老金體系,但私營和公共養老金仍由地方主導。監管者強調,養老金應避免股票等“賭博”資產。轉折開始:危機後經濟復蘇緩慢,債券收益率開始下降(部分因聯邦稅收擴張),這爲後續變革埋下種子。此時收益率不足的情況逐漸顯現,難以覆蓋承諾的回報。### 三、後大蕭條時期的投資轉向與爭議大蕭條結束後,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1940s-1950s),養老金投資策略開始緩慢演變,從保守債券轉向包括股票在內的權益資產。這一轉變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着激烈爭議。戰後經濟復蘇,但市政債券市場停滯,收益率降至1.2%低點,無法滿足養老金的擔保回報。公共養老金面臨“赤字支付”壓力,納稅人負擔加重。同時,私人信托基金開始採用“謹慎人規則”(Prudent ManRule),該規則源於19世紀的信托法,但1940s被重新詮釋爲只要整體“謹慎”,就允許其進行多元化投資以追求更高回報。這一規則最初適用於私人信托,但逐步開始影響公共養老金。1950年,紐約州率先部分採納謹慎人規則,允許養老金投資高達35%的權益資產(如股票)。這標志着從“法律清單”向靈活投資的轉變。其他州跟進,如北卡羅來納州在1957年授權投資公司債券,並在1961年允許10%股票配置,到1964年增至15%。這一改變引發了較大爭議,反對者(主要是精算師和工會)認爲,股票投資重蹈1929年股災覆轍,將退休資金置於市場波動風險中。媒體和政治家稱其爲“拿工人血汗錢賭博”,擔心經濟 downturn 時養老金崩盤。爲緩和爭議,投資比例被嚴格限制(初始不超過10-20%),並優先投資“藍籌股”。後面的一段時間,受益於戰後牛市,爭議逐漸消失,證明了其回報潛力。### 四、後續發展與制度化到1960年,公共養老金非政府證券佔比超40%。紐約州市政債券持有率從1955年的32.3%降至1966年的1.7%。這一轉變減少了納稅人負擔,但也使養老金更依賴市場。1974年《僱員退體收入保障法》(ERISA)出臺,將謹慎投資者標準應用於公共養老金,盡管初期爭議,股票投資最終被接受,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2008年危機中養老金損失慘重,重燃類似辯論。### 五、信號釋放當前401(k)引入加密資產與之前引入股票投資的爭議高度相似,兩者均涉及從保守投資向高風險資產的躍遷。顯然加密資產目前的成熟度更低而波動性更高,這可視爲一種更爲激進的養老金改革,從這裏也釋放出一些信號。加密資產的推廣、監管、教育都將前進一個等級,以輔助人們對這類新興資產的接納程度、風險意識。從市場層面來說,股票納入養老金計劃在美股的長牛態勢中受益,加密資產要復制這條路也必須走出穩定向上的市場。同時,由於401(k)資金相當於被鎖定。養老金買入加密資產相當於“囤幣”,等於另外一個“加密資產戰略儲備”。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解讀,這對於Crypto都是巨大的利好。### 六、附-401(k)的含義與具體運作機制
從歷史來看401(k)養老金引入Crypto資產
作者丨CM
Twitter丨@cmdefi
核心觀點:提速加密市場成熟,提供國家背書,海量資金流入的可能性,新的“戰略性囤幣”池。
2025年8月7日,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簽署了一項行政令,允許401(k)退休儲蓄計劃投資更多元化的資產,包括私募股權、房地產以及首次引入的加密資產。
這一政策就像字面上看到的那樣,很好解讀
在加密領域,這已經足以載入史冊。
縱觀401(k)的發展歷程,其關鍵轉折點是在大蕭條時期通過養老金改革允許投資股票。盡管歷史和經濟背景各異,這一變化與當前引入加密資產的趨勢有着諸多相似之處。
一、大蕭條前的養老金體系
20世紀初至1920年代,美國的養老金主要以固定收益計劃(Defined Benefit Plan)爲主,僱主承諾爲員工提供退休後穩定的月度養老金。這種模式源於19世紀未的工業化進程,旨在吸引和留住勞動力。
這個階段養老金資金的投資策略高度保守。當時的主流觀念認爲,養老金應追求安全性而非高收益,受“法律清單”(Legalist)法規限制,主要被限定在政府債券、優質公司債券和市政債券等低風險資產。
這種保守策略在經濟繁榮期運行順利,但也限制了潛在回報。
二、大蕭條的衝擊與養老金危機
1929年10月的華爾街股災標志着大蕭條的開端,道瓊斯指數從峯值下跌近90%,引發全球經濟崩潰。失業率飆升至25%,無數企業破產。
雖然養老金基金當時極少投資股票,但危機仍通過間接渠道打擊它們。許多僱主企業倒閉,無法履行養老金承諾,導致養老金支付中斷或縮減。
這引發了公衆對僱主和政府養老金管理能力的質疑,推動了聯邦幹預。1935年,《社會保障法》(SocialSecurityAct)出臺,建立全國性養老金體系,但私營和公共養老金仍由地方主導。
監管者強調,養老金應避免股票等“賭博”資產。
轉折開始:危機後經濟復蘇緩慢,債券收益率開始下降(部分因聯邦稅收擴張),這爲後續變革埋下種子。此時收益率不足的情況逐漸顯現,難以覆蓋承諾的回報。
三、後大蕭條時期的投資轉向與爭議
大蕭條結束後,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1940s-1950s),養老金投資策略開始緩慢演變,從保守債券轉向包括股票在內的權益資產。這一轉變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着激烈爭議。
戰後經濟復蘇,但市政債券市場停滯,收益率降至1.2%低點,無法滿足養老金的擔保回報。公共養老金面臨“赤字支付”壓力,納稅人負擔加重。
同時,私人信托基金開始採用“謹慎人規則”(Prudent ManRule),該規則源於19世紀的信托法,但1940s被重新詮釋爲只要整體“謹慎”,就允許其進行多元化投資以追求更高回報。這一規則最初適用於私人信托,但逐步開始影響公共養老金。
1950年,紐約州率先部分採納謹慎人規則,允許養老金投資高達35%的權益資產(如股票)。這標志着從“法律清單”向靈活投資的轉變。其他州跟進,如北卡羅來納州在1957年授權投資公司債券,並在1961年允許10%股票配置,到1964年增至15%。
這一改變引發了較大爭議,反對者(主要是精算師和工會)認爲,股票投資重蹈1929年股災覆轍,將退休資金置於市場波動風險中。媒體和政治家稱其爲“拿工人血汗錢賭博”,擔心經濟 downturn 時養老金崩盤。
爲緩和爭議,投資比例被嚴格限制(初始不超過10-20%),並優先投資“藍籌股”。後面的一段時間,受益於戰後牛市,爭議逐漸消失,證明了其回報潛力。
四、後續發展與制度化
到1960年,公共養老金非政府證券佔比超40%。紐約州市政債券持有率從1955年的32.3%降至1966年的1.7%。這一轉變減少了納稅人負擔,但也使養老金更依賴市場。
1974年《僱員退體收入保障法》(ERISA)出臺,將謹慎投資者標準應用於公共養老金,盡管初期爭議,股票投資最終被接受,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2008年危機中養老金損失慘重,重燃類似辯論。
五、信號釋放
當前401(k)引入加密資產與之前引入股票投資的爭議高度相似,兩者均涉及從保守投資向高風險資產的躍遷。顯然加密資產目前的成熟度更低而波動性更高,這可視爲一種更爲激進的養老金改革,從這裏也釋放出一些信號。
加密資產的推廣、監管、教育都將前進一個等級,以輔助人們對這類新興資產的接納程度、風險意識。
從市場層面來說,股票納入養老金計劃在美股的長牛態勢中受益,加密資產要復制這條路也必須走出穩定向上的市場。同時,由於401(k)資金相當於被鎖定。
養老金買入加密資產相當於“囤幣”,等於另外一個“加密資產戰略儲備”。
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解讀,這對於Crypto都是巨大的利好。
六、附-401(k)的含義與具體運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