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危機: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生存困境與抉擇

加密貨幣交易平台Hyperliquid的危機與選擇

近期,一場特殊的交易事件引發了加密貨幣行業的關注。起初,這只是一次普通的交易操作,但隨後演變成了一次原則與現實的碰撞,一個去中心化理念的挑戰,以及一個新興交易平台的生存危機。

3月26日,Hyperliquid平台遭遇了一次由Meme幣引發的重大事件。一些大資金玩家聚集資金,利用平台規則的漏洞,對HLP金庫發起了攻擊。這種手法與之前的"50倍槓杆巨鯨"事件如出一轍。

最初,這似乎只是Hyperliquid與攻擊者之間的紛爭。Hyperliquid實際上承擔了巨鯨的對手方交易,將PVP(玩家對玩家)變成了PVH(玩家對Hyperliquid)。對於Hyperliquid來說,400萬美元的損失只是小傷。

然而,當某些大型交易平台迅速上線$JELLYJELLY合約時,情況變得更加復雜。這些平台似乎有意趁火打劫。理論上,如果Hyperliquid能夠憑藉其資金實力承受巨鯨造成的損失,那麼這些擁有更深厚流動性的大型交易平台也可以持續對Hyperliquid施壓,直到它陷入類似Luna-UST的死亡循環。

最終,Hyperliquid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經過投票後下架$JELLYJELLY,俗稱"拔網線"。這一決定實際上承認了平台在某些情況下的脆弱性。

回顧整個事件,Hyperliquid的應對措施對於中心化交易所來說是常態。可以預見,在Hyperliquid之後,鏈上生態可能會逐漸接受這種"新常態"。去中心化的程度或許不是最關鍵的,更重要的是治理的透明度。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可能不需要完全去中心化,而是要比中心化交易所(CEX)更加透明。它們需要在加密貨幣文化理念和資本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以確保可持續發展。

根據數據顯示,Hyperliquid連續兩個月佔據某大型交易平台合約交易量的約9%。這可能是該平台積極應對Hyperliquid的根本原因,試圖在Hyperliquid發展壯大之前遏制潛在威脅。

Hyperliquid"成分表":9%的幣安,78%的中心化

市場競爭如同戰場。昨天某平台能在另一家DEX下架時搶佔錢包市場份額,今天幾家大平台又能聯手對付新興競爭對手。這表明合約市場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近期,鏈上協議普遍面臨挑戰,堅持去中心化變得越來越困難。Polymarket承認大戶操縱預言機篡改結果後,社區表示不滿。Hyperliquid在壓力下選擇"拔網線",遭到多方批評。

這些批評有一定道理。Hyperliquid的選擇顯然不是絕對的去中心化,而是優先考慮資本效率和協議安全。個人認爲,Hyperliquid的去中心化程度可能不如某些受到嚴格監管的中心化交易所。Hyperliquid實際上更像是一個無KYC要求的中心化交易所,以永續合約DEX的形式存在。

然而,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評判Hyperliquid。它面臨的許多問題,中心化交易所都曾經歷過。即使是那些現在批評Hyperliquid不夠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在2020年3月12日的市場動蕩中,如果不採取緊急措施,可能會危及整個加密貨幣行業。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間的權衡是一個經典難題。追求去中心化必然會犧牲一定的資本效率,而過度中心化則可能無法吸引自由資金流動。

Hyperliquid的組織架構包括一個共識層和兩個業務層。共識層是HyperBFT算法及其L1鏈;業務層包括建立在L1之上的HyperCore(一個定制化的現貨和合約交易所,主要由Hyperliquid控制)和HyperEVM(一個標準的"EVM鏈")。

這種復雜的架構中,L1與HyperCore/HyperEVM之間的跨鏈操作,以及HyperCore和HyperEVM之間的交互,都是潛在的安全隱患。這也解釋了爲什麼Hyperliquid項目方需要保持高度控制。

在永續合約DEX領域,Hyperliquid的創新並非在於架構,而是通過"適度中心化"的方式,學習其他成功項目的LP代幣化模式,並結合上幣和空投策略,持續激勵市場參與,成功在中心化交易所主導的衍生品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這並非爲Hyperliquid辯護,而是指出這就是永續合約DEX的現實。如果堅持絕對的去中心化治理,就無法及時應對黑天鵝事件。要快速有效地應對危機,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控制。

就像NFT市場的競爭一樣,討論中心化也有不同層次。Hyperliquid的中心化主要體現在協議修改上。本文的重點不是爭論中心化程度,而是強調資本效率會推動新一代鏈上協議向更中心化的方向發展,以換取更高的效率。

Hyperliquid的特點在於用鏈上結構追求中心化交易所的效率,用代幣經濟學吸引流動性,用定制化技術棧保障安全性。

在技術架構之外,Hyperliquid真正的挑戰在於其代幣經濟模型的可持續性。Hyperliquid是其他項目LP代幣化模式的升級版,允許用戶分享協議收入,從而創造更多流動性,同時支撐代幣價格。

但這要求項目方具備足夠的控制能力,以維持協議收入的正常運作。特別是在高槓杆的合約市場中,收益放大的同時風險也隨之增加。這是Hyperliquid與傳統現貨DEX的主要區別。

目前,在Hyperliquid的16個節點中,Hyper基金會控制5個。但在質押比例上,基金會總質押量爲3.3億枚Hyper代幣,佔全部節點的78.54%,遠超2/3多數。

Hyperliquid"成分表":9%的幣安,78%的中心化

回顧近期安全事件: 2024年11月,有人指出Hyperliquid架構不夠中心化,這一指責基本屬實。 2025年初,"50倍槓杆巨鯨"事件暴露了Hyperliquid與其他交易所類似的漏洞,但鏈上透明性反而使其成爲衆矢之的。 2025年3月26日,Hyperliquid"拔網線"清算JELLYJELLY,這一決定完全屬實,基金會確實控制了絕大多數投票權。

在一次次的市場博弈中,去中心化理念逐步向資本效率妥協。Hyperliquid已經盡量降低VC、空投、內部清倉(相比某些項目創始人持續出售代幣)等不良行爲,努力保持正常的產品形態,並希望通過手續費獲利。

相較於NFT市場的失敗,永續合約DEX被認爲是鏈上的剛需,因此Hyperliquid的模式很可能會被市場接受。

然而,就像某些交易所遭遇黑客攻擊後,社區懷疑交易所是否會濫用用戶資金一樣,Hyperliquid經歷危機後,創始人和團隊的心態變化更值得關注。他們是會堅持做一個被人質疑的好人,還是會與傳統交易所同流合污,進一步封閉規則?

換句話說,糾結於中心化與否可能偏離了討論重點。我們應該思考,完全透明的協議規則導致全市場公開圍攻是鏈上協議必經的陣痛,還是會導致鏈上遷移進程的倒退。

真正值得深思的教訓或經驗是:我們是要遵循去中心化的理念,還是直接向資本效率妥協?就像這個日益動蕩的世界一樣,中間地帶已經越來越狹窄。

我們是選擇部分中心化+透明規則+必要時介入,還是選擇100%中心化+黑箱操作+隨時介入?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直接救市,未經納稅人同意就拯救了華爾街,這成爲催生比特幣的土壤。如今,Hyperliquid事件不過是這一老套路的翻版,只是角色變成了待拯救的鏈上華爾街。

Hyperliquid危機後,行業大V輪番批評:從某些知名人士到其他業內人士,都要求Hyperliquid堅持去中心化理念。這也是鏈上商業競爭的延續,某些人曾質疑過其他項目的可行性,但今天他們又站在了同一陣線。

一旦參與遊戲,就要做好成爲棋子的準備。

無論是鏈上還是鏈下,都需要有絕對的理念和相對的底線。

Hyperliquid"成分表":9%的幣安,78%的中心化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screenshot_gainsvip
· 07-10 09:36
又一个交易所崩了?真怪谁呢
回復0
半仓就跑vip
· 07-07 10:12
哈哈哈 老套路了,归根结底还是代码写的不够稳
回復0
Degen Recovery Groupvip
· 07-07 10:10
又被巨鲸搞坏事了
回復0
钱包管理员vip
· 07-07 09:55
又一枚脆弱的合约被掏空 漏洞就是暴利点啊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