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香港Web3新政:全球監管趨嚴下的東西方博弈
香港Web3監管的新篇章:合規與創新的平衡
在5月31日,香港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清退政策正式實施,非合規交易所將停止運營。隨着截止日期臨近,約一半的VATP申請者選擇退出,引發了市場的廣泛討論。一些悲觀的聲音認爲這標志着香港作爲金融中心的衰落,甚至宣稱香港的Web3時代剛開始就結束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監管機構應該如何應對Web3的挑戰?
實際上,香港作爲連接東西方的Web3橋梁,其戰略地位才剛剛顯現。
Web3的下一個十年:全面合規化
從全球視角來看,香港當前的監管態度並非孤例。縱觀世界主要的Web3金融市場,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趨勢。
日本作爲Web3監管的先行者,早在2014年Mt.Gox事件後就開始了監管進程,並在2017年引入了數字貨幣交易所牌照制度。時至今日,日本已有23家獲得批準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其中大部分是本土企業。日本的監管要求與香港有相似之處,如資產分離和冷錢包使用等規定,這些措施在FTX危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加坡和美國則是在2022年三箭資本和FTX事件後加強了監管力度。雖然美國沒有正式的"合規"交易所,但上市公司Coinbase在監管合規方面表現較好,近期業績顯著增長。同時,其他離岸交易所如某些平台在FTX事件後面臨更多監管挑戰。
這些案例表明,監管正在向更專業、更精細的方向發展。雖然日本和新加坡在監管初期也曾被質疑過於嚴格,但隨着政策的不斷完善,這兩地的Web3生態正變得越來越活躍。
美國最近發布的FIT21(21世紀金融創新與技術法案)監管框架,提出了數字資產(包括DeFi和NFT)的定義,以及區分商品和證券的標準,這可能對加密貨幣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緊隨其後,東南亞、迪拜、印度、伊朗等地也計劃在未來幾年推出Web3監管政策。甚至一些此前在加密貨幣領域不太活躍的國家,如歐洲部分國家和尼日利亞,也開始參與到這輪監管浪潮中。
全球監管機構都不願錯過Web3的機遇。無論起點如何,各司法管轄區最終都將走向精準監管。從持牌交易所的數量來看,各地本土企業佔據主導地位,離岸交易所的比例通常不超過30%。
這不僅是監管的挑戰,更是離岸交易所面臨的難題。在監管寬松時期,離岸交易所曾服務近2億用戶。但這個時代已經過去。除了某些願意支付高額罰款以求合規的大型交易所外,其他如某些平台在此次撤回申請的交易所中,有些已在新加坡、迪拜等地獲得牌照,而有些獲牌數量較少。
對於離岸交易所來說,要進入主要金融監管區域並不容易。加密市場的"監管套利"時代已經結束。
相比美國的"先經營後監管"模式,香港採取了"先持牌後經營"的策略。自2022年香港推出Web3監管政策以來,行業全面合規的趨勢已經開始。到2024年6月1日,AMLO牌照正式實施,非合規交易所將被清退。目前仍有超過半數的申請者在場。已獲牌照的交易所如某交易平台等,交易量已超過4400億港幣,顯示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因此,部分交易所的退出並不需要過分悲觀。從歷史角度看,這只是香港和其他監管區域一樣必經的清理過程。更重要的是,531政策標志着香港已經解決了"交易所"這個資金集中度最高、最復雜的監管難題,完成了全面監管的關鍵一步。
香港與美國:東西方的Web3博弈
監管完成後,下一步是什麼?博弈期才剛剛開始。
四年前,PayPal創始人就預言,未來的政治衝突將集中在共產主義的人工智能和自由主義的加密技術之間。
如今,AI和Web3都已勢頭強勁,美國和香港被視爲Web3行業東西方的橋頭堡,兩地監管態度的博弈將引領全球Web3發展方向。
爲什麼需要博弈?與AI不同,Web3時代的壟斷式監管已不再可行。Web3建立了更多基於網路經濟的商業模式,可以輕易跨越物理邊界爲客戶提供服務。
《主權個人》一書曾描述這種場景:"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你很快就能在網路空間創造財富,完全不受民族國家的掠奪。這將形成一種事實上的元憲政要求,即政府在要求你支付帳單之前,必須真正提供令你滿意的服務。"
未來,政治領導力可能越來越像企業家精神,只有足夠友善,才能吸引資金和人才流入。不是Web3需要被監管,而是監管方需要Web3。
美國最近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今年,加密貨幣話題首次成爲美國政壇的中心議題。據某數據平台報道,約三分之一的美國選民在投票前會考慮候選人對加密貨幣的立場。77%的選民認爲總統候選人應至少了解加密貨幣。44%的選民在某種程度上認爲"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是金融的未來"。一些政治人物甚至呼籲:"確保加密貨幣的未來發生在美國!"
東西方博弈格局已經形成,ETF成爲一個明顯的戰場。美國對ETH ETF態度的急轉彎,除了本土因素外,可能也與香港在4月率先推出ETH ETF有關。
雖然目前香港與美國ETF在規模上存在差距,但作爲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之一,預計隨着生態系統的完善,香港將吸引更多機構參與,形成新一輪機構牛市。
未來,ETH ETF作爲可質押的生息資產,其發展預期將成爲博弈的下一個重點。以太坊從PoW轉向PoS後,可通過質押產生類似利息的被動收入,目前市場年利率約爲4.5%。如果香港率先推出帶Staking功能的以太坊現貨ETF,在獲得質押收益後,認購ETF將不再是一個付費行爲,而是盈利行爲。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成爲"數字美債",其吸引力甚至可能超過比特幣ETF。
Web3行業的發展與當地文化底蘊也密切相關。雖然相比較爲外向、多元的西方,東方人看似更加內斂、謹慎,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已經落後。
香港目前已發布多份監管文件,包括《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營運者指引》、《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指引》等。這些政策比美國此前沿用的《商品期貨條例管理條例》更爲清晰成熟,也避免了在加密貨幣是"證券"還是"商品"的問題上糾纏不清。
隨着牛市逐漸到來,行業的財富效應將更加明顯,新一批富豪即將誕生。香港作爲天然具有"東方神祕力量"優勢的地區,也將隨着市場行情吸引更多來自大陸和海外華人的Web3人才和資金。
未來的下一個週期,Web3將與傳統金融在多個維度上融合,爲香港金融市場注入新活力。目前,香港證監會已表示可能向散戶投資者開放STO和RWA投資,進一步拓寬虛擬資產市場。此外,香港的港元穩定幣和場外虛擬資產商店(OTC)的監管框架也在推進中。一旦全鏈路打通,Web3將爲整個香港市場帶來新的動力。
在這場歷史浪潮中,哪些企業能夠留在牌桌上?交易所無疑是香港Web3生態中最重要的基石。
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在場的持牌交易所除了自身的交易業務外,還將成爲香港Web3連接各金融領域的關鍵。例如,在此次ETF發行中,某交易平台還擔任了托管方的角色,爲發行方提供底層基礎設施支持。未來在RWA、STO以及OTC業務中,這些交易所都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一些離岸交易所被迫離開了香港的牌桌。這也印證了那句老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發展總有起伏,我們應該在香港經歷清退的時刻,更多地從歷史全局的角度理性判斷。香港Web3的故事遠未結束,相反,它可能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