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DePIN投資:市場潛力、產品優勢與代幣經濟的平衡之道
從零開始梳理 DePIN 的投資邏輯
灰度在今年年初發布了一份關於 DePIN 的研究報告,其中列出了主要 DePIN 項目及其市值。自 2022 年以來,DePIN 和 AI 一直被視爲加密貨幣投資的兩個新興方向。然而,DePIN 領域似乎還未出現一個真正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雖然 Helium 可以算作頭部項目,但它的出現甚至早於 DePIN 這個概念;而報告中提到的 Bittensor、Render 和 Akash,更多被歸類爲 AI 賽道。
這種情況表明,DePIN 賽道缺乏一個足夠強大的龍頭項目來提升整個行業的潛力。因此,DePIN 賽道在未來 1-3 年內可能仍存在一些投資機會。
本文將從零開始梳理 DePIN 的投資邏輯,包括爲什麼 DePIN 是值得關注的投資方向,以及提出一個簡單的分析框架。由於 DePIN 是一個綜合概念,涵蓋多個不同的子領域,因此本文將從較爲宏觀的角度解釋相關概念,同時也會給出一些具體例子。
爲什麼關注 DePIN 投資
DePIN 不僅僅是一個熱門詞匯
首先需要明確,將物理世界的基礎設施去中心化並非一個空洞的想法,也不僅僅是一種"敘事策略",而是可以落地實施的。在 DePIN 中確實存在去中心化可以"實現"或"優化"某些功能的場景。
以下是兩個簡單的例子:
在 DePIN 的主要領域之一 —— 電信行業,以美國市場爲例,傳統通信運營商(如 AT&T、T-Mobile)通常需要投入巨額資金用於頻譜許可證拍賣和基站部署,每個覆蓋半徑 1-3 公裏的宏基站的部署成本在 20-50 萬美元之間。在 2022 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對 3.45GHz 頻段 5G 頻譜的一次拍賣中,某大型運營商就投入了 90 億美元,成爲投入最高的運營商。這種中心化主導的基礎設施模式導致通信服務價格高昂。
而某移動網路通過社區衆包的方式,將這個早期成本分攤至每個用戶,個人僅需購買 249 美元或 499 美元的熱點設備即可接入網路,成爲"微運營商",通過代幣激勵驅動社區自發組網,從而降低總體投入。某大型運營商部署一個宏基站的成本約爲 20 萬美元,而這種去中心化網路通過部署約 100 個熱點設備(總成本約 5 萬美元)即可實現近似的覆蓋範圍,成本降低幅度約爲 75%。
另外,在 AI 數據領域,傳統 AI 公司爲獲取訓練數據,需要向社交媒體平台支付高達 3 億美元/年的 API 費用,並且借助專業數據代理服務爬取數據。不僅如此,還日益面臨越來越多的版權和技術限制,數據源的合規性和多樣性難以保障。
某去中心化數據平台通過分布式的 Web Scraping 破解了這一困局,允許用戶通過下載瀏覽器擴展來分享閒置帶寬,幫助抓取公開網頁數據,並從中獲得代幣獎勵。這種模式極大降低了AI 公司的數據獲取成本,同時實現了數據的多樣性和地理分布性。根據該平台統計,目前共有來自 190 個國家的 109,755,404 個 IP 地址參與網路,日均貢獻 1,000 TB 的互聯網數據。
綜上,投資 DePIN 這個方向的一個出發基本點在於:去中心化的物理基礎設施有機會比傳統物理基礎設施做得更好,甚至是做到傳統方式做不到的事情。
作爲基礎設施與消費者應用的交匯點
作爲加密貨幣投資的兩大主線,基礎設施與消費者應用各自面臨着一些問題。
基礎設施項目普遍有兩個特點:一是技術屬性很強,例如 ZK、FHE、MPC 等技術有着很高的門檻,市場認知存在一定的脫節。二是除了我們熟悉的 Layer1/2、跨鏈橋、質押等項目能夠直接觸達終端用戶之外 ,大多數基礎設施其實是面向企業的。例如開發者工具、數據可用性層、預言機、協處理器等等,相對遠離用戶。
這兩點導致基礎設施項目很難推動用戶的關注度,傳播性差。盡管優質基礎設施有一定的產品市場契合度和收入,能夠自給自足穿越週期,但在注意力稀缺的市場狀況下,缺乏關注度導致後期上市很困難。
反過來看,消費者應用好在直接面向終端用戶,在獲取關注度上有着天然的優勢。但新概念很容易被市場證僞,甚至在熱點切換之後可能一落千丈。這類項目往往陷入從敘事驅動到短期爆發,再到證僞衰退的循環,且生命週期短。
增長、關注度、上幣都是這個週期被討論得很多的的問題。綜合來看,DePIN 可以較好地解決結合上述兩點困境,找到平衡點。
DePIN 建立在物理世界的真實需求基礎上,例如能源、無線網路等等,優質的 DePIN 項目有堅實的產品市場契合度和收入,不易被證僞,且容易被市場所理解。比如某通信項目每個月 30 美金的無限流量套餐,顯然比傳統運營商提供的方案更便宜。
DePIN 同樣有用戶端的使用需求,可以獲取關注度。例如用戶可以下載某數據平台的瀏覽器插件貢獻自己的閒置帶寬,目前該平台已經觸達了終端的 250 萬用戶,且許多爲非加密原生用戶。其他賽道例如 eSIM、WiFi、車載數據等等也是如此,離用戶很近。
DePIN 投資框架
方向
僅從直覺出發,5G 和無線網路是大市場,車載數據和天氣數據是小市場。從需求端看是否是剛需(5G)或需求強烈。並且,由於類似 5G 在傳統市場的份額非常大,即便 DePIN 能夠捕捉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加密貨幣的體量下來看,市場容量也相當可觀。
產品
根據某研究機構的報告,DePIN 模型尤其適用於資本要求高、進入門檻高、壟斷格局明顯且資源利用不足的行業。回答產品市場契合度的問題本質上看兩點。
在供應端,DePIN 是否做成了原來做不了的事情,或者比原有的解決方案有突出優勢(成本、效率等)。例如某地圖採集項目所在的地圖採集賽道,傳統地圖採集至少存在三大問題:
而這個去中心化項目通過銷售行車記錄儀允許用戶採集數據,利用衆包模式將數據採集變爲用戶日常駕駛中就在做的事情。通過代幣激勵引導用戶,把資源優先投放到高需求區域。
在需求端,DePIN 所提供的產品必須存在真實市場需求,最好有強烈的付費意願。同樣的例子,該地圖項目可以把地圖數據出售給自動駕駛、物流、保險等公司以及市政,關鍵需求得到驗證。
關於硬件,某投資機構在 2023 年的文章中開篇就談到硬件。筆者在這裏結合補充幾點看法。
硬件的時間線可以概括爲"制造-銷售-分發-維護"。
制造
項目方自己設計制造硬件,還是採用現有硬件?例如某通信項目既提供兩種類型的自有熱點,也支持整合現有的 WiFi 網路。或者是計算和存儲類的 DePIN 項目,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顯卡和硬盤等等。
銷售
銷售的明碼標價,意味着用戶會根據潛在收益來計算回本週期。某通信項目的家用移動熱點售價 249 美金,某車載數據採集項目的採集器售價 1,331 美金。
分發
如何分發?分發涉及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物流時效、運輸成本,以及從預售開始的交付週期等等。對瞄準全球範圍的項目來說,不恰當的分發設計和手段可能極大拖慢項目的進度。
維護
維護硬件需要用戶怎麼做?一些設備可能存在折舊或者損耗的情況。最簡單的維護例子是某數據平台,用戶只需要下載瀏覽器擴展,不要求其他操作;亦或是某通信項目的熱點,只需要簡單安裝就可以持續運行。如果涉及到太陽能發電等等,可能會更爲復雜。
結合以上幾點來看,最簡單的模式是直接利用現有網路帶寬,不需要制造和分發,用戶無門檻開始,也不需要銷售,有助於在項目早期快速擴展網路。
誠然,每個方向的項目對硬件的需求不同。但硬件關係到初始採用的摩擦。在項目早期摩擦力越小越好,隨着項目的成熟,一些摩擦力可以帶來留存和一定程度上的綁定關係。對初創團隊來說,需要把控在硬件方面的路徑選擇和資源投入,逐步漸進而不是一蹴而就。
想象一下,如果從"制造-銷售-分發-維護"都不容易,那麼除非有非常強且確定性高的激勵,用戶爲什麼要參與呢?
代幣經濟
代幣機制設計是 DePIN 項目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環。與其他領域的項目不同,DePIN 需要在早期對網路的各個參與方進行激勵,因此需要在項目非常早期的階段推出代幣。這個話題適合新開一篇文章做一些案例研究,本文就不再展開。
團隊
團隊配比中,創始人至少需要以下背景各一名:一是曾在本領域的傳統公司工作且有豐富經驗,負責技術和產品等實際落地事項,二是加密原生,懂得代幣經濟和社區建設,區分加密用戶和非加密用戶的偏好和心智模型的異同。
其他
監管問題,例如在某些地區採集道路影像和數據顯然是十分敏感的。
小結
加密貨幣在這個週期並沒有真正"破圈"的應用,似乎我們離圈外用戶的採用還遙遙無期。一些加密應用提供的短期激勵是用戶使用他們的原因,但無法持久。而 DePIN 從底層衍生而來的經濟效益有可能在用戶側替代傳統基礎設施,從而實現應用的可持續性,並且實現大規模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