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資產盜竊案引發法律爭議近期,一起涉及加密貨幣的盜竊案件引發了廣泛關注。事件始於2023年5月,上海居民歐某發現自己數字錢包中價值百萬的加密貨幣憑空消失。經過調查,這起案件揭示了一個復雜的內部犯罪網路,同時也暴露了當前司法體系在處理加密資產相關案件時面臨的挑戰。案件調查顯示,犯罪嫌疑人包括某數字錢包平台的前員工。這些員工利用職務之便,在錢包軟件中植入後門程序,非法獲取用戶的私鑰和助記詞。據統計,他們共獲取了27622條助記詞和10203條私鑰,涉及19487個錢包地址。然而,案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折。最終被確定爲轉移歐某資產的犯罪嫌疑人,是另一名前員工張某2。他早在2021年就開始在客戶端代碼中植入收集用戶私鑰的程序,並於2023年4月實施了盜竊行爲。法院最終以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判處四名嫌疑人有期徒刑三年,並處以罰金。這一判決引發了法律界的討論,特別是關於加密資產是否應被視爲"財物"的爭議。目前,司法界對加密資產的性質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爲加密資產不是財物,只能以數據犯罪論處;另一種則認爲加密資產具有財產屬性,可以成爲侵財類犯罪的對象。近年來,後一種觀點逐漸佔據主流。有法律專家指出,本案的定罪可能存在不當之處。他們認爲,考慮到犯罪嫌疑人的身分和行爲性質,以職務侵佔罪定罪可能更爲恰當。職務侵佔罪的量刑區間更廣,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相比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最高七年)更能反映犯罪行爲的嚴重性。這起案件凸顯了隨着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資產市場的發展,現有法律體系面臨的挑戰。未來,法律界需要更明確地界定加密資產的法律屬性,爲類似案件的審理提供更清晰的指導。同時,這也提醒投資者在參與加密資產交易時需保持警惕,注意保護自己的數字資產安全。
加密資產盜竊案暴露法律困境 司法界爭議犯罪定性
加密資產盜竊案引發法律爭議
近期,一起涉及加密貨幣的盜竊案件引發了廣泛關注。事件始於2023年5月,上海居民歐某發現自己數字錢包中價值百萬的加密貨幣憑空消失。經過調查,這起案件揭示了一個復雜的內部犯罪網路,同時也暴露了當前司法體系在處理加密資產相關案件時面臨的挑戰。
案件調查顯示,犯罪嫌疑人包括某數字錢包平台的前員工。這些員工利用職務之便,在錢包軟件中植入後門程序,非法獲取用戶的私鑰和助記詞。據統計,他們共獲取了27622條助記詞和10203條私鑰,涉及19487個錢包地址。
然而,案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折。最終被確定爲轉移歐某資產的犯罪嫌疑人,是另一名前員工張某2。他早在2021年就開始在客戶端代碼中植入收集用戶私鑰的程序,並於2023年4月實施了盜竊行爲。
法院最終以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判處四名嫌疑人有期徒刑三年,並處以罰金。這一判決引發了法律界的討論,特別是關於加密資產是否應被視爲"財物"的爭議。
目前,司法界對加密資產的性質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爲加密資產不是財物,只能以數據犯罪論處;另一種則認爲加密資產具有財產屬性,可以成爲侵財類犯罪的對象。近年來,後一種觀點逐漸佔據主流。
有法律專家指出,本案的定罪可能存在不當之處。他們認爲,考慮到犯罪嫌疑人的身分和行爲性質,以職務侵佔罪定罪可能更爲恰當。職務侵佔罪的量刑區間更廣,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相比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最高七年)更能反映犯罪行爲的嚴重性。
這起案件凸顯了隨着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資產市場的發展,現有法律體系面臨的挑戰。未來,法律界需要更明確地界定加密資產的法律屬性,爲類似案件的審理提供更清晰的指導。同時,這也提醒投資者在參與加密資產交易時需保持警惕,注意保護自己的數字資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