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即中央银行通过政策手段将利率下调,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借贷成本。利率下调后,无论是企业贷款、个人房贷、车贷成本都会下降。降息是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工具之一。
当经济陷入疲软期,企业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政府就可能通过降息“注入信心”,释放更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金融媒体中常说“降息一码”,其实一码代表 25 个基点,也就是 0.25%。这是全球央行调整利率时常用的“计量单位”。如果说“降息两码”,那就表示利率下调 0.5%。
例如,美联储将利率从 5.25% 降到 5%,就属于“降息一码”。
降息:调整的是借贷成本,影响的是价格机制。
降准:调整的是银行准备金率,让银行有更多资金可贷。
虽然两者都是货币宽松手段,但降息更注重市场预期和情绪引导,降准则更侧重资金供给。降准可以被看作“补血”,降息则是“减负”。
贷款利息变低:房贷月供可能减少数百至上千元,尤其对房贷族影响最大。
定存利率下调:储户利息减少,可能转向理财、债基等产品。
资产价格上涨:房市、股市、基金等表现普遍受益。
货币贬值风险上升:若降息周期长,可能带来通胀压力。
对普通人来说,降息是一把双刃剑:借钱更容易,但钱的“时间价值”在下降。
进入 2025 年下半年,市场对降息的期待快速升温:
美联储 6 月会议纪要显示,多数委员认为可在年底前降息一次以上。
机构预测方面,高盛预计 9 月开始连续三次降息,每次 25 个基点;花旗则判断年底前政策利率将回落至 3–3.25%。
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黄金站上 3330 美元,股市也反映出降息带来的流动性预期。
这一系列信号表明,货币政策正从“紧缩”向“宽松”过渡,市场周期或即将反转。
储蓄策略调整:关注货币基金、短债基金等替代定存选项。
投资重点转向成长性资产:科技股、创新板块、地产基金等通常受益于降息。
贷款用户可适时提前还贷或锁定浮动利率。
关注通胀预期:若物价水平逐步上扬,央行可能重新收紧政策。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