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 Bessent:8/1 谈判卡关就课回 40% 关税,鲍威尔去留由川普总统决定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 (Scott Bessent) 于今晨 7/22 受访表示,美国不急于在 8/1 以前敲定贸易协议,因为关税压力会迫使贸易伙伴更想谈好条件,进度停滞就课回 4/2 的 40%。而川普总统可能不会立刻炒掉联准会 (Fed) 主席鲍威尔,但 Fed 改革将势在必行。谈及 AI 带来的生产力革命,贝森特表示这会带来非通膨性成长。而 Fed 在未来有机会降息解救房市,让美国重回 90 年代的「高成长、低通膨」黄金年代。

8/1 谈判停滞就课回 40%,印尼多轮让步、中国出口成议题

针对外界持续关注美国与全球贸易伙伴的关税谈判进展,贝森特表示,谈判确实有在推进,但会更重视协议内容与品质,不会赶在 8/1 期限前草率签约。他强调,川普总统透过高关税策略创造最大谈判杠杆,目的就是解决累积 20 至 40 年的贸易失衡。

他随后补充,8/1 不会是最后期限,到时候关税如果回到 4/2 宣布的 40% 税率,美国仍会持续谈判。他强调:

「目前已明确告知每个贸易伙伴,如果谈判进展停滞不前,关税就会回到 4/2 的标准。」

接着贝森特以印尼为例,他表示经过多轮谈判后,印尼同意大量采购美国农产品与波音飞机,并取消近 1.1 万项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谈到中国,他指出美国近期放宽辉达 H20 晶片出口,算是对中国抛出「橄榄枝」,但接下来会开始讨论中国大量进口遭制裁的伊朗、俄罗斯石油,以及过度出口制造品冲击全球市场。贝森特强调:

「中国占全球制造出口 30%,这比例不可能再上升,最好要缩小。」

欧盟急着想谈,但 27 个会员国协调进度慢

而针对川普想对欧盟关税加码到 15% 以上,对此欧洲也准备报复性关税。贝森特表示美国是贸易逆差国、欧盟是顺差国,而关税影响一定是欧洲比较大,所以他们会急着想谈。但又因为欧盟有 27 个国家,还要层层报批,进度自然慢。他补充:

「有些会员国对谈判速度也很不满,但我们也没办法,因为美国是跟欧盟总部谈判,不是针对各国分别来谈。」

日本选后谈判:美国还是以自家人民为优先考量

而贝森特 7/20 远赴大阪参加国际博览会,未与日本讨论贸易协议。而对于日本参议院大选后,外界认为日本政府变为软弱是否会影响谈判立场。他强调:

「美国不会因为日本内政改变策略,首要目标还是为美国人民谈到最有利的条件。」

川普想是否要炒掉鲍威尔,财长:总统会自己决定

对于川普总统是否要开除鲍威尔一事,贝森特则表示外界流出的消息都不完整,媒体不习惯一个「高效率的总统」,而川普总统会广纳各方意见,但最后他会自己决定。

对此,主持人追问:「如果川普真要开除鲍尔,你会劝他不要吗?」贝森特则表示应该要检视 Fed 到底有没有把事情做好,而 Fed 掌管货币政策、监管、金融稳定,如果错误频出,换作是美国联邦航空总署 (FAA) 早就被彻底检讨一轮。

贝森特更批评 Fed 里面一堆博士,但却没什么突破性的成绩。

川普再用关税当武器,制裁俄罗斯与相关出口国

而谈及俄罗斯与乌克兰问题,美国是否会针对俄罗斯搬出新制裁计划。贝森特表示财政部的制裁业务由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 (OFAC) 负责,但这次有重大突破。

他补充,参议院已通过新制裁法案,而川普总统直接让「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被课至最高 100% 二级关税。」他呼吁欧洲盟友不要只嘴巴上说支持乌克兰,请跟上美国。

对于强经济也能降息?财长:AI 革命将带来高成长、低通膨

对于目前川普政府强调美国经济强劲,是否会削弱未来降息的理由。贝森特表示,经济强劲不代表不能降息,90 年代时,IT 革命曾带来非通膨性成长,AI 革命最快 2026 年初就会见效,推动生产力爆发,让经济高成长但维持低通膨,到时后降息是相当合理的,又有助于活络房地产市场。

他补充,川普的《大而美法案》将带动企业资本支出,若政策与 AI 生产力革命同步推进,美国有机会迎来高成长、低通膨的黄金时代。

(美财长 Bessent:Fed 主席遴选流程已开始,辉达 H20 解禁是美中谈判筹码)

这篇文章 美财长 Bessent:8/1 谈判卡关就课回 40% 关税,鲍威尔去留由川普总统决定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TRUMP-4.89%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