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热开启,助力 PUMP 公募上线!
Solana 爆火项目 Pump.Fun($PUMP)现已登陆 Gate 平台开启公开发售!
参与 Gate广场创作者活动,释放内容力量,赢取奖励!
📅 活动时间: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动总奖池:$500 USDT 等值代币奖励
✅ 活动一:创作广场贴文,赢取优质内容奖励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参与方式: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的原创贴文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必须带上话题标签: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100
二等奖(2名):$50
三等奖(10名):$10
📋 评选维度:Gate平台相关性、内容质量、互动量(点赞+评论)等综合指标;参与认购的截图的截图、经验分享优先;
✅ 活动二:发推同步传播,赢传播力奖励
📌 参与方式:在 X(推特)上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使用标签: #PumpFun # Gate
发布后填写登记表登记回链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奖励设置:传播影响力前 10 名用户,瓜分 $2
Web3项目出海不等于合规 技术负责人需警惕法律陷阱
Web3创业者易忽视的合规误区:出海不等于合规
自2021年以来,许多Web3项目声称停止在中国大陆提供服务,并将主体迁往海外。然而实际上,不少加密企业仍在为大陆用户提供服务。
同时,一些开发者正考虑从Web2转型至Web3。相较于Web3资深从业者,新入局者更关注项目合法性,希望在明确法律边界、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入场。
无论是已入局的Web3技术人员,还是准备从Web2转型的工程师和开发负责人,在项目初创阶段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项目该设在哪里?
考虑到中国大陆对Web3项目的严格监管,许多创业团队倾向于"项目出海"——在海外注册,技术团队分布于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地。
在Web3项目技术创始人或负责人看来,这种"境外注册+远程部署"的方式似乎天然具备"合规"优势——项目未落地中国,自然就不在中国法律红线之内。
然而现实远比设想复杂。根据律师团队近年代理多起涉刑案件的经验,即便项目架构在海外,只要触及中国法律底线,依然存在被追责的高风险。
因此,本文旨在帮助Web3创业团队中的技术决策者理解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项目在境外"也可能触发中国法律风险?
为何多数Web3项目选择出海?监管背景下的生存逻辑
对大多数创业者而言,初期最核心的诉求是"先活下来"。合规看似重要,但在资源紧张、节奏紧迫的早期阶段,往往被排在优先级之后。
但那些有长远规划的创业者,会更早关注监管政策,了解法律边界,判断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从而决定项目如何搭建、落地于何处。
否则,踩雷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曾有Web3项目从生到死仅用13天时间,堪称高压监管环境下的典型反面案例。
目前中国对Web3有哪些关键监管文件是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重点了解的?从刑事风险防控角度,重点把握以下两个:
这两份政策文件的核心精神是:禁止首次代币发行(ICO),并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
特别是924通知,被业界称为"最强监管文件"。它不仅明示虚拟货币交易活动违法,还明确提出"从事相关业务的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也不得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
正因如此,大多数Web3项目选择"出海"规避风险。
但问题来了:项目真的出海了,就真的安全吗?
出海就能规避中国法律?技术负责人常见误区解析
许多项目方在起步阶段就积极咨询律师:应该把公司注册在哪个国家?是选开曼、BVI,还是新加坡?搭建基金会还是母子公司架构?这些问题看似是公司战略,其实背后往往藏着一个核心假设——认为"注册在海外,就能规避中国法律"。
但根据多个涉刑案件的经验,必须明确指出:离岸架构虽然在商业风险隔离、税务优化、资本运作上确有作用,但在刑事责任层面,无法构成对中国法律的豁免盾牌。
换句话说,离岸结构的功能是"商业隔离",而非"刑事保护"。它的主要效用体现在:
但如果项目本身涉及中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如非法经营、开设赌场、洗钱、传销等,即使公司主体在境外,根据我国刑法当中的"属地管辖"或"属人管辖"原则,中国司法机关依然有权追责。
至于是否真的会被追责,这属于"概率性风险"。
因此,在为项目方做结构设计咨询时,往往会先回到项目本身,详细了解其商业模式、资金路径、用户对象,而不是一开始就讨论注册在哪、架构怎么搭。只有理解项目本质,才能判断其是否具备合规基础,也才能提供最切实的问题解决方案。
"穿透式执法"是什么意思?Web3项目方需重点关注的几个维度
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类似的提问:
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反映出一个核心误区——对我国司法机关"穿透式执法"模式缺乏认识。
所谓"穿透式执法",可以从两个基本原则来理解:属地原则与属人原则。
属地原则:即使项目注册在海外,但如果存在以下情况,也可能被视为"行为发生在境内",触发中国法律:
属人原则:根据我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国公民在境外实施"按我国法律应负刑责"的行为,同样可以被追责。
例如,中国开发者在迪拜参与建设链上博彩平台、虚拟币募资平台、OTC兑付通道,只要违反我国刑法有关规定,仍可能被中国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比如:2023年由最高检、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某人搭建非法汇兑网站(通过虚拟币撮合人民币与外币交易),被上海某区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五年有期徒刑。
因此,"穿透式执法"在Web3领域的常见表现包括:
对技术负责人而言,理解"穿透式执法"的基本逻辑,是做好项目风控的第一步。
结语
许多人以为,只要把项目"出海",就能一劳永逸地摆脱中国法律的监管。但事实是,如果一个项目从未进行过法律风险评估,即便设在海外,也难言安全。
希望本文能够提醒Web3领域的创业者、技术负责人:项目是否具备合规基础,关键并不在于注册地在何处,而在于项目本身是否踩踏中国法律所划定的红线。
只有在早期阶段就把风险识别作为底层思维,才能让项目走的更远,活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