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衍生品新赛道:永续期权重构资产效率

链上衍生品市场格局变迁:新一代协议崛起

你近期是否使用过任何链上衍生品协议?如果不算某交易平台作为"最佳链上代言人"的 Hyperliquid,以及过去两年已失去"圣杯"地位的某知名协议,链上衍生品赛道可以说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数链上衍生品协议仍然停留在"模仿中心化平台"的阶段:虽然复制了中心化平台的合约逻辑和杠杆机制,但在风险控制、用户体验等方面却存在明显劣势。无论是爆仓机制、撮合效率还是交易深度,与中心化交易所相比都有显著差距。直到 Hyperliquid 的出现,才为这个赛道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链上衍生品大逃杀:dYdX/GMX 衰败,Hyperliquid 独大,谁会拿到下一张船票

在刚过去的5月,Hyperliquid 永续合约交易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482.95亿美元,相当于某知名交易所同期现货交易量的42%。协议收入也达到7045万美元,同步刷新纪录。

然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Hyperliquid 的结构仍然沿用了典型的合约交易模型,只是在从优化"已有解"转向探索"原生解"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本文将从链上衍生品的困境与 Hyperliquid 的发展脉络切入,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

链上衍生品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什么?是继续优化中心化的逻辑模板,还是基于区块链的开放性与长尾资产特性,走向更具差异化的产品创新路径?

去中心化衍生品的"新机遇"

从数据来看,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变化,加密货币衍生品一直是一个持续增长的巨大市场。不过目前这块"蛋糕"主要还是被中心化交易所所掌控。

自2020年以来,中心化交易所就以合约期货为切入点,逐步重塑了原本以现货交易为主导的市场格局。根据最新数据,过去24小时内,排名前五的中心化交易所合约期货24小时交易量均已达到百亿美元级别,领先的某交易平台更是突破600亿美元。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衍生品交易的渗透程度更加明显。数据显示,目前某知名交易平台衍生品的单日交易量占其现货+衍生品日总交易量(5000亿美元)的78.16%,且这一比例仍在持续上升。简而言之,目前中心化交易所衍生品一天的交易量,几乎相当于现货交易的4倍。

然而在链上,尽管去中心化交易所现货交易量稳定在数十亿美元级别,但去中心化衍生品却始终未能突破市场瓶颈:某知名协议日均交易量约1900万美元,另一个曾经风头无两的协议,其持仓量与24小时交易量更是双双跌破1000万美元,几乎被市场遗忘。

唯一令人意外的是近期被视为"渐进式去中心化胜利"的 Hyperliquid。作为链上衍生品协议的"新王者",它打破了僵局,衍生品日交易量一度突破180亿美元,占据了链上永续合约市场60%以上的份额。

链上衍生品大逃杀:dYdX/GMX 衰败,Hyperliquid 独大,谁会拿到下一张船票

其收入规模更是超过多数二线中心化交易所,连续三个月保持50%以上的环比增速。仔细观察 Hyperliquid 的崛起路径,我们会发现它的成功关键在于通过垂直集成架构重构了价值逻辑:

将订单簿引擎与智能合约平台深度融合,使链上衍生品首次在交易速度、成本维度与中心化交易所正面抗衡,在成本、可审计性、可组合性等维度建立了结构性优势。

这也证明,链上衍生品并非缺乏需求,而是缺乏真正适配去中心化金融特性的产品形态。实际上,传统永续合约依赖保证金机制,高杠杆导致频繁爆仓,用户风险难以控制,而此前的链上衍生品却迟迟未能创造出中心化交易所无法替代的价值。

一旦用户发现,在某些链上衍生品平台交易需承担同样的爆仓风险,却无法获得顶级中心化交易所级别的流动性深度与交易体验时,迁移意愿自然归零。

正因如此,去中心化衍生品在上一轮叙事中不可避免地从"圣杯"中祛魅,其衰落本质上是去中心化框架与金融产品需求的深层矛盾——空有去中心化叙事,却拿不出一张让用户"非用不可"的产品船票,这也是 Hyperliquid 能够弯道超车的核心因素。

所以表面上看,中心化交易所的压倒性优势源于其用户基数与流动性深度,但更深层的矛盾却在于链上衍生品始终未能破解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去中心化框架下,平衡风险、效率与用户体验?尤其是当行业步入衍生品创新深水区,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新用户入场门槛并最大化释放资产效率?

其实某知名交易所前不久推出的"事件合约"倒是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新思路——本质是期权产品的变体,印证了市场对简单易用、"非线性收益"的大众化刚需。

从个人角度判断也是如此,若想跳出永续合约的竞争红海,对大众用户来说,期权或许是更贴合链上特性的解药——其"非线性收益"特性(买方损失有限、潜在收益无限)天然契合加密货币的高波动性,而"权利金小额预付"机制又能显著契合大众用户以小博大的简单交易需求。

从合约到期权,链上衍生品的新方向?

客观来讲,在链上衍生品领域,"非线性收益"特性的期权其实是最适合的产品形态:不仅天然规避了爆仓风险,更通过"时间价值杠杆"实现了比期货合约更优的风险收益比。

然而由于期权存在行权日、行权价等等复杂的组成部分,所以对散户来说并没有永续合约直观,尤其是传统期权复杂的行权规则(如到期日、价差组合)与散户追求简单、即时交易的诉求始终存在结构性矛盾,且这种错配在链上场景中尤为明显。

因此对去中心化期权产品来说,问题在于如何搭建一套能平衡好"加密资产资金效率"与"产品友好性"的链上期权系统,这里颇值得一叙某协议提出的"币本位永续期权"机制——试图通过"去复杂化"与"资产效率革命"重塑链上衍生品的底层逻辑。

如果拆解"币本位永续期权"的架构,其实关键点也正在其字面含义里:"币本位"和"永续期权"。

币本位才能最大化"长尾资产"的资金效率

其中"币本位"的核心出发点,就在于最大化地释放用户链上加密资产的资金效率,毕竟在迷因币浪潮与多链生态爆发的背景下,大多数用户的链上资产都呈现出高度碎片化特征,比如分散于不同链上和长尾代币资产中。

而现有协议却恰恰多强制要求以稳定币结算,这就迫使持有BTC、ETH甚至迷因币等长尾资产的用户要么无法直接参与交易,要么被动承受兑换损耗(目前主流中心化交易所也是以USDT/USDC作为结算币种,且都有最小交易限额),本质上与去中心化金融"资产主权自由"的理念背道而驰。

以目前在探索类似产品的去中心化币本位期权协议为例,就是允许用户直接以任意链上代币作为保证金,参与BTC/ETH指数期权交易,从而旨在省去兑换步骤,激活沉睡资产的衍生品价值——例如持有迷因币的用户无需变现即可对冲市场波动风险,甚至通过高杠杆放大收益。

从数据上来看,截至2025年5月,该协议所支持的保证金交易中,Shiba Inu(SHIB)、PEPE等迷因币保证金仓位合计占全平台活跃仓位比例居高不下,证明用户确实存在利用非稳定币资产参与期权对冲与投机的强烈需求,也从侧面验证了"币本位"保证金确实是一块不小的市场痛点。

"末日期权"永续化的极致杠杆思路

另一个维度,近几年大家对末日期权这种高赔率的短线交易越来越偏爱——2016年以来,小型交易用户开始成群结队地涌入期权,其中0 DTE期权交易占SPX期权总成交量的比例从5%上升至43%。

而末日期权的"永续化",其实给用户提供了持续押注高赔率"末日期权"的机会。

毕竟传统期权的"行权日"设定与大多数用户的短线交易习惯严重错配,而"末日期权"的频繁开仓又难免让人吃不消,仍以某协议在期权产品中引入永续机制的设计逻辑为例——取消固定到期日,转而通过动态资金费率调节持仓成本。

这意味着用户可无限期持有看跌/看涨的期权仓位,仅需每日支付约极少的资金费用(远低于中心化交易所永续合约的融资利率),这相当于用户可无限延续持仓周期,将"末日期权"的高赔率特性转化为可持续策略,同时避免因时间衰减(Theta)导致的被动亏损。

举个例子或许会更直观地感受到此处,当用户以USDT或其他长尾资产作为保证金开立24小时的BTC看跌期权后,若BTC价格持续下跌,其仓位可长期持有以捕获更大收益;若判断失误,最大损失仅限初始保证金,无需担忧爆仓风险——同时24小时到期时,可自由选择是否继续展期。

这种"有限亏损+无限收益+时间自由"的组合,实质上将期权转化为"低风险版永续合约",大幅降低散户参与门槛。

总的来看,"币本位永续期权"范式迁移的深层价值在于,当用户发现钱包中的任何一种长尾代币,甚至于迷因币都可直接转化为风险对冲工具,且当时间维度不再成为收益的天敌,链上衍生品才有望能真正突破小众市场,构建起与中心化交易所分庭抗礼的生态位。

从这个角度看,"币本位永续期权"展现的"新机遇"潜力,或许正是链上与中心化交易所的博弈天平或真正开始倾斜的重要砝码之一。

链上期权会跑出值得关注的新解吗?

不过,期权尤其是链上期权的大规模普及渗透,仍处于极早期阶段。

肉眼可见地,2023年下半年以来,链上衍生品新秀选手都在探索全新的业务方向:无论是Hyperliquid的链上原生杠杆,还是某协议的"币本位永续期权",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产品确实在酝酿着一些巨变的种子变量。

对这些新生代协议来说,除了在交易速度、成本维度实现与中心化交易所的正面抗衡,以及释放包括迷因币在内的加密资产链上长尾资产的资金效率,更关键地还在于,基于链上架构,能够最大化地让社区、交易用户与协议的利益彻底绑定在一起——流动性提供者、交易用户、协议自身架构能够形成一个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