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DePIN投资:市场潜力、产品优势与代币经济的平衡之道
从零开始梳理 DePIN 的投资逻辑
灰度在今年年初发布了一份关于 DePIN 的研究报告,其中列出了主要 DePIN 项目及其市值。自 2022 年以来,DePIN 和 AI 一直被视为加密货币投资的两个新兴方向。然而,DePIN 领域似乎还未出现一个真正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虽然 Helium 可以算作头部项目,但它的出现甚至早于 DePIN 这个概念;而报告中提到的 Bittensor、Render 和 Akash,更多被归类为 AI 赛道。
这种情况表明,DePIN 赛道缺乏一个足够强大的龙头项目来提升整个行业的潜力。因此,DePIN 赛道在未来 1-3 年内可能仍存在一些投资机会。
本文将从零开始梳理 DePIN 的投资逻辑,包括为什么 DePIN 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方向,以及提出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由于 DePIN 是一个综合概念,涵盖多个不同的子领域,因此本文将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解释相关概念,同时也会给出一些具体例子。
为什么关注 DePIN 投资
DePIN 不仅仅是一个热门词汇
首先需要明确,将物理世界的基础设施去中心化并非一个空洞的想法,也不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而是可以落地实施的。在 DePIN 中确实存在去中心化可以"实现"或"优化"某些功能的场景。
以下是两个简单的例子:
在 DePIN 的主要领域之一 —— 电信行业,以美国市场为例,传统通信运营商(如 AT&T、T-Mobile)通常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频谱许可证拍卖和基站部署,每个覆盖半径 1-3 公里的宏基站的部署成本在 20-50 万美元之间。在 2022 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对 3.45GHz 频段 5G 频谱的一次拍卖中,某大型运营商就投入了 90 亿美元,成为投入最高的运营商。这种中心化主导的基础设施模式导致通信服务价格高昂。
而某移动网络通过社区众包的方式,将这个早期成本分摊至每个用户,个人仅需购买 249 美元或 499 美元的热点设备即可接入网络,成为"微运营商",通过代币激励驱动社区自发组网,从而降低总体投入。某大型运营商部署一个宏基站的成本约为 20 万美元,而这种去中心化网络通过部署约 100 个热点设备(总成本约 5 万美元)即可实现近似的覆盖范围,成本降低幅度约为 75%。
另外,在 AI 数据领域,传统 AI 公司为获取训练数据,需要向社交媒体平台支付高达 3 亿美元/年的 API 费用,并且借助专业数据代理服务爬取数据。不仅如此,还日益面临越来越多的版权和技术限制,数据源的合规性和多样性难以保障。
某去中心化数据平台通过分布式的 Web Scraping 破解了这一困局,允许用户通过下载浏览器扩展来分享闲置带宽,帮助抓取公开网页数据,并从中获得代币奖励。这种模式极大降低了AI 公司的数据获取成本,同时实现了数据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性。根据该平台统计,目前共有来自 190 个国家的 109,755,404 个 IP 地址参与网络,日均贡献 1,000 TB 的互联网数据。
综上,投资 DePIN 这个方向的一个出发基本点在于:去中心化的物理基础设施有机会比传统物理基础设施做得更好,甚至是做到传统方式做不到的事情。
作为基础设施与消费者应用的交汇点
作为加密货币投资的两大主线,基础设施与消费者应用各自面临着一些问题。
基础设施项目普遍有两个特点:一是技术属性很强,例如 ZK、FHE、MPC 等技术有着很高的门槛,市场认知存在一定的脱节。二是除了我们熟悉的 Layer1/2、跨链桥、质押等项目能够直接触达终端用户之外 ,大多数基础设施其实是面向企业的。例如开发者工具、数据可用性层、预言机、协处理器等等,相对远离用户。
这两点导致基础设施项目很难推动用户的关注度,传播性差。尽管优质基础设施有一定的产品市场契合度和收入,能够自给自足穿越周期,但在注意力稀缺的市场状况下,缺乏关注度导致后期上市很困难。
反过来看,消费者应用好在直接面向终端用户,在获取关注度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新概念很容易被市场证伪,甚至在热点切换之后可能一落千丈。这类项目往往陷入从叙事驱动到短期爆发,再到证伪衰退的循环,且生命周期短。
增长、关注度、上币都是这个周期被讨论得很多的的问题。综合来看,DePIN 可以较好地解决结合上述两点困境,找到平衡点。
DePIN 建立在物理世界的真实需求基础上,例如能源、无线网络等等,优质的 DePIN 项目有坚实的产品市场契合度和收入,不易被证伪,且容易被市场所理解。比如某通信项目每个月 30 美金的无限流量套餐,显然比传统运营商提供的方案更便宜。
DePIN 同样有用户端的使用需求,可以获取关注度。例如用户可以下载某数据平台的浏览器插件贡献自己的闲置带宽,目前该平台已经触达了终端的 250 万用户,且许多为非加密原生用户。其他赛道例如 eSIM、WiFi、车载数据等等也是如此,离用户很近。
DePIN 投资框架
方向
仅从直觉出发,5G 和无线网络是大市场,车载数据和天气数据是小市场。从需求端看是否是刚需(5G)或需求强烈。并且,由于类似 5G 在传统市场的份额非常大,即便 DePIN 能够捕捉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加密货币的体量下来看,市场容量也相当可观。
产品
根据某研究机构的报告,DePIN 模型尤其适用于资本要求高、进入门槛高、垄断格局明显且资源利用不足的行业。回答产品市场契合度的问题本质上看两点。
在供应端,DePIN 是否做成了原来做不了的事情,或者比原有的解决方案有突出优势(成本、效率等)。例如某地图采集项目所在的地图采集赛道,传统地图采集至少存在三大问题:
而这个去中心化项目通过销售行车记录仪允许用户采集数据,利用众包模式将数据采集变为用户日常驾驶中就在做的事情。通过代币激励引导用户,把资源优先投放到高需求区域。
在需求端,DePIN 所提供的产品必须存在真实市场需求,最好有强烈的付费意愿。同样的例子,该地图项目可以把地图数据出售给自动驾驶、物流、保险等公司以及市政,关键需求得到验证。
关于硬件,某投资机构在 2023 年的文章中开篇就谈到硬件。笔者在这里结合补充几点看法。
硬件的时间线可以概括为"制造-销售-分发-维护"。
制造
项目方自己设计制造硬件,还是采用现有硬件?例如某通信项目既提供两种类型的自有热点,也支持整合现有的 WiFi 网络。或者是计算和存储类的 DePIN 项目,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显卡和硬盘等等。
销售
销售的明码标价,意味着用户会根据潜在收益来计算回本周期。某通信项目的家用移动热点售价 249 美金,某车载数据采集项目的采集器售价 1,331 美金。
分发
如何分发?分发涉及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物流时效、运输成本,以及从预售开始的交付周期等等。对瞄准全球范围的项目来说,不恰当的分发设计和手段可能极大拖慢项目的进度。
维护
维护硬件需要用户怎么做?一些设备可能存在折旧或者损耗的情况。最简单的维护例子是某数据平台,用户只需要下载浏览器扩展,不要求其他操作;亦或是某通信项目的热点,只需要简单安装就可以持续运行。如果涉及到太阳能发电等等,可能会更为复杂。
结合以上几点来看,最简单的模式是直接利用现有网络带宽,不需要制造和分发,用户无门槛开始,也不需要销售,有助于在项目早期快速扩展网络。
诚然,每个方向的项目对硬件的需求不同。但硬件关系到初始采用的摩擦。在项目早期摩擦力越小越好,随着项目的成熟,一些摩擦力可以带来留存和一定程度上的绑定关系。对初创团队来说,需要把控在硬件方面的路径选择和资源投入,逐步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想象一下,如果从"制造-销售-分发-维护"都不容易,那么除非有非常强且确定性高的激励,用户为什么要参与呢?
代币经济
代币机制设计是 DePIN 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与其他领域的项目不同,DePIN 需要在早期对网络的各个参与方进行激励,因此需要在项目非常早期的阶段推出代币。这个话题适合新开一篇文章做一些案例研究,本文就不再展开。
团队
团队配比中,创始人至少需要以下背景各一名:一是曾在本领域的传统公司工作且有丰富经验,负责技术和产品等实际落地事项,二是加密原生,懂得代币经济和社区建设,区分加密用户和非加密用户的偏好和心智模型的异同。
其他
监管问题,例如在某些地区采集道路影像和数据显然是十分敏感的。
小结
加密货币在这个周期并没有真正"破圈"的应用,似乎我们离圈外用户的采用还遥遥无期。一些加密应用提供的短期激励是用户使用他们的原因,但无法持久。而 DePIN 从底层衍生而来的经济效益有可能在用户侧替代传统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应用的可持续性,并且实现大规模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