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危机: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生存困境与抉择

加密货币交易平台Hyperliquid的危机与选择

近期,一场特殊的交易事件引发了加密货币行业的关注。起初,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交易操作,但随后演变成了一次原则与现实的碰撞,一个去中心化理念的挑战,以及一个新兴交易平台的生存危机。

3月26日,Hyperliquid平台遭遇了一次由Meme币引发的重大事件。一些大资金玩家聚集资金,利用平台规则的漏洞,对HLP金库发起了攻击。这种手法与之前的"50倍杠杆巨鲸"事件如出一辙。

最初,这似乎只是Hyperliquid与攻击者之间的纷争。Hyperliquid实际上承担了巨鲸的对手方交易,将PVP(玩家对玩家)变成了PVH(玩家对Hyperliquid)。对于Hyperliquid来说,400万美元的损失只是小伤。

然而,当某些大型交易平台迅速上线$JELLYJELLY合约时,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些平台似乎有意趁火打劫。理论上,如果Hyperliquid能够凭借其资金实力承受巨鲸造成的损失,那么这些拥有更深厚流动性的大型交易平台也可以持续对Hyperliquid施压,直到它陷入类似Luna-UST的死亡循环。

最终,Hyperliquid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经过投票后下架$JELLYJELLY,俗称"拔网线"。这一决定实际上承认了平台在某些情况下的脆弱性。

回顾整个事件,Hyperliquid的应对措施对于中心化交易所来说是常态。可以预见,在Hyperliquid之后,链上生态可能会逐渐接受这种"新常态"。去中心化的程度或许不是最关键的,更重要的是治理的透明度。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可能不需要完全去中心化,而是要比中心化交易所(CEX)更加透明。它们需要在加密货币文化理念和资本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Hyperliquid连续两个月占据某大型交易平台合约交易量的约9%。这可能是该平台积极应对Hyperliquid的根本原因,试图在Hyperliquid发展壮大之前遏制潜在威胁。

Hyperliquid"成分表":9%的币安,78%的中心化

市场竞争如同战场。昨天某平台能在另一家DEX下架时抢占钱包市场份额,今天几家大平台又能联手对付新兴竞争对手。这表明合约市场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近期,链上协议普遍面临挑战,坚持去中心化变得越来越困难。Polymarket承认大户操纵预言机篡改结果后,社区表示不满。Hyperliquid在压力下选择"拔网线",遭到多方批评。

这些批评有一定道理。Hyperliquid的选择显然不是绝对的去中心化,而是优先考虑资本效率和协议安全。个人认为,Hyperliquid的去中心化程度可能不如某些受到严格监管的中心化交易所。Hyperliquid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无KYC要求的中心化交易所,以永续合约DEX的形式存在。

然而,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评判Hyperliquid。它面临的许多问题,中心化交易所都曾经历过。即使是那些现在批评Hyperliquid不够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在2020年3月12日的市场动荡中,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可能会危及整个加密货币行业。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的权衡是一个经典难题。追求去中心化必然会牺牲一定的资本效率,而过度中心化则可能无法吸引自由资金流动。

Hyperliquid的组织架构包括一个共识层和两个业务层。共识层是HyperBFT算法及其L1链;业务层包括建立在L1之上的HyperCore(一个定制化的现货和合约交易所,主要由Hyperliquid控制)和HyperEVM(一个标准的"EVM链")。

这种复杂的架构中,L1与HyperCore/HyperEVM之间的跨链操作,以及HyperCore和HyperEVM之间的交互,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Hyperliquid项目方需要保持高度控制。

在永续合约DEX领域,Hyperliquid的创新并非在于架构,而是通过"适度中心化"的方式,学习其他成功项目的LP代币化模式,并结合上币和空投策略,持续激励市场参与,成功在中心化交易所主导的衍生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并非为Hyperliquid辩护,而是指出这就是永续合约DEX的现实。如果坚持绝对的去中心化治理,就无法及时应对黑天鹅事件。要快速有效地应对危机,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控制。

就像NFT市场的竞争一样,讨论中心化也有不同层次。Hyperliquid的中心化主要体现在协议修改上。本文的重点不是争论中心化程度,而是强调资本效率会推动新一代链上协议向更中心化的方向发展,以换取更高的效率。

Hyperliquid的特点在于用链上结构追求中心化交易所的效率,用代币经济学吸引流动性,用定制化技术栈保障安全性。

在技术架构之外,Hyperliquid真正的挑战在于其代币经济模型的可持续性。Hyperliquid是其他项目LP代币化模式的升级版,允许用户分享协议收入,从而创造更多流动性,同时支撑代币价格。

但这要求项目方具备足够的控制能力,以维持协议收入的正常运作。特别是在高杠杆的合约市场中,收益放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增加。这是Hyperliquid与传统现货DEX的主要区别。

目前,在Hyperliquid的16个节点中,Hyper基金会控制5个。但在质押比例上,基金会总质押量为3.3亿枚Hyper代币,占全部节点的78.54%,远超2/3多数。

Hyperliquid"成分表":9%的币安,78%的中心化

回顾近期安全事件: 2024年11月,有人指出Hyperliquid架构不够中心化,这一指责基本属实。 2025年初,"50倍杠杆巨鲸"事件暴露了Hyperliquid与其他交易所类似的漏洞,但链上透明性反而使其成为众矢之的。 2025年3月26日,Hyperliquid"拔网线"清算JELLYJELLY,这一决定完全属实,基金会确实控制了绝大多数投票权。

在一次次的市场博弈中,去中心化理念逐步向资本效率妥协。Hyperliquid已经尽量降低VC、空投、内部清仓(相比某些项目创始人持续出售代币)等不良行为,努力保持正常的产品形态,并希望通过手续费获利。

相较于NFT市场的失败,永续合约DEX被认为是链上的刚需,因此Hyperliquid的模式很可能会被市场接受。

然而,就像某些交易所遭遇黑客攻击后,社区怀疑交易所是否会滥用用户资金一样,Hyperliquid经历危机后,创始人和团队的心态变化更值得关注。他们是会坚持做一个被人质疑的好人,还是会与传统交易所同流合污,进一步封闭规则?

换句话说,纠结于中心化与否可能偏离了讨论重点。我们应该思考,完全透明的协议规则导致全市场公开围攻是链上协议必经的阵痛,还是会导致链上迁移进程的倒退。

真正值得深思的教训或经验是:我们是要遵循去中心化的理念,还是直接向资本效率妥协?就像这个日益动荡的世界一样,中间地带已经越来越狭窄。

我们是选择部分中心化+透明规则+必要时介入,还是选择100%中心化+黑箱操作+随时介入?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直接救市,未经纳税人同意就拯救了华尔街,这成为催生比特币的土壤。如今,Hyperliquid事件不过是这一老套路的翻版,只是角色变成了待拯救的链上华尔街。

Hyperliquid危机后,行业大V轮番批评:从某些知名人士到其他业内人士,都要求Hyperliquid坚持去中心化理念。这也是链上商业竞争的延续,某些人曾质疑过其他项目的可行性,但今天他们又站在了同一阵线。

一旦参与游戏,就要做好成为棋子的准备。

无论是链上还是链下,都需要有绝对的理念和相对的底线。

Hyperliquid"成分表":9%的币安,78%的中心化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screenshot_gainsvip
· 07-10 09:36
又一个交易所崩了?真怪谁呢
回复0
半仓就跑vip
· 07-07 10:12
哈哈哈 老套路了,归根结底还是代码写的不够稳
回复0
Degen Recovery Groupvip
· 07-07 10:10
又被巨鲸搞坏事了
回复0
钱包管理员vip
· 07-07 09:55
又一枚脆弱的合约被掏空 漏洞就是暴利点啊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