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質押的概念,是為了擴充以太坊權益證明體系而誕生,讓已質押的 ETH 可被反覆作為抵押品,進而為以太坊主鏈以外的多元服務帶來安全保障。EigenLayer 首創此技術,導入模組化框架,使驗證者能有選擇性地為中介軟體、資料可用性層、預言機及其他主動驗證服務(AVS,主動驗證服務)賦予安全支持。這個機制有效地將以太坊的信任層延伸至多個去中心化網路,不只強化整體安全性,更促進模組化區塊鏈生態系統基礎設施的早期發展。
以太坊於 2022 年 9 月透過「合併」從工作量證明轉型為權益證明機制。驗證者開始鎖定 ETH 以參與網路共識並確保鏈的安全。雖然這些質押的 ETH 可獲協議獎勵,但在功能應用上仍有封閉性。重質押技術提出創新概念:已質押的 ETH 能在不影響以太坊主鏈安全的前提下,用於支援額外網路的安全。驗證者可選擇運行額外軟體,對外部 AVS 提供簽章服務,獲取額外收益。
EigenLayer 作為重質押協議的代表性方案,允許用戶重質押原生 ETH(透過 EigenPod 委託)或流動性質押代幣(LST),如 stETH、rETH 或 cbETH,正式規範了這項機制。這為去中心化服務打造了可程式化框架,使其可借用以太坊的安全基礎,而不必重新建立驗證者網路。然而,初期系統存在可擴展性不足、缺乏獎勵整合標準流程與未設置即時懲罰機制等問題。因此促使流動性重質押 2.0 發展,朝向更健全的模型邁進。
雖然重質押提升了質押 ETH 的使用價值,但也帶來了明顯的限制。例如,原生重質押需用戶自行管理驗證者基礎設施,或仰賴第三方中介。流動性質押已經解決類似挑戰,把驗證者責任從用戶手中釋放出來,並發行可流通於 DeFi 生態系統的質押 ETH 代幣憑證。
流動性重質押將這一原則向前推進。協議如 Ether.fi、Renzo、Puffer 和 Kelp DAO 等,開發出簡化的代幣化重質押介面,用戶無需手動將 stETH 或其他 LST 重質押至 EigenLayer。只需存入 ETH 或 LST,便能獲得全新型態的代幣——流動性重質押代幣(LRT),代表其重質押持倉。這些 LRT 可於 DeFi 平台流通、在二級市場交易,亦或作為借貸協議的抵押品,帶來額外的流動性與實際效益,同時在背後為 AVS 提供安全保障。
此模式的價值主張在於兩點:一方面,質押者可透過質押獎勵、EigenLayer 積分及 LRT 協議激勵實現收益疊加;另一方面,模組化以太坊生態系可直接接軌規模龐大的分布式安全資源,無需自行搭建驗證者基礎設施。
至 2025 年中期,首代流動性重質押模型的侷限越發明顯。市場普遍缺乏標準化架構整合不同 LRT 的獎勵、積分及懲罰風險管理。EigenLayer 的懲罰條件仍以鏈下形式執行,各 LRT 協議分別設計專屬的獎勵機制與 AVS 參與邏輯,衍生出激勵分散、用戶體驗不一的問題。
流動性重質押 2.0 引入一連串關鍵創新來解決上述問題。首先,EigenLayer 推出鏈上懲罰模組,協議可直接對不當行為執行懲罰,強化 AVS 的經濟安全。其次,藉由推動共享委託市場及統一重質押保險庫架構,全面重塑獎勵分配體系。這意味著 AVS 能發布任務賞金,LRT 協議則可將重質押資產委託至這些保險庫,無須重複搭建基礎設施。最終建立起標準化且高擴展性的重質押流程。
產業界引入稱為 LRT²(流動性重質押代幣獎勵)的新獎勵代幣標準,整合多個 LRT 協議的獎勵分配。LRT² 創建模組化分配系統,以完全透明且可稽核的方式處理 EigenLayer 積分、AVS 費用與 LRT 協議獎勵。與先前各自維運帳務管理系統不同,LRT² 跨協議運作,強化透明度及互通性。
此外,流動性重質押 2.0 提供更細緻的驗證者與質押者選擇機制。用戶可針對個人需求挑選特定 AVS 支持,根據風險偏好調整配置,並根據 AVS 聲譽或市場需求享有不同費率。
以太坊生態系正發展為高度模組化。Rollups、側鏈及中介軟體服務都需獨立安全,但資本規模往往不足以建立專屬驗證者網路。重質押為此提供全新解決方案,讓以太坊驗證者網路與質押資本能重複使用,協助新興網路建立安全防線。
EigenLayer 成為模組化安全市場的核心協調者,集中重質押資產,讓 AVS 租用以太坊的信任基礎。隨著流動性重質押 2.0 上線,EigenLayer 已具備動態定價、收益分潤、自動委託等多元功能,有助於 AVS 有效獲取安全資源,並激勵驗證者參與。這種模組化架構為以太坊帶來關鍵基礎設施,使其從單一區塊鏈,升級為支持更龐大去中心化經濟的信任引擎。
系統也導入各 AVS 專屬的懲罰標準與即時監控工具,使不同 AVS 可自訂懲罰政策。這種彈性設計對於擴展到需要多元驗證者規範的服務而言,非常重要。
Vitalik Buterin 及其他以太坊研究人員對激進重質押所產生的系統性風險表達了關切。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是懲罰不當或驗證者資源過度分散可能造成的問題——例如,少數驗證者橫跨多項服務重質押,或致以太坊主鏈出現連鎖風險。
流動性重質押 2.0 藉由優化選擇管理、AVS 隔離及懲罰執行方式,積極回應這些疑慮。驗證者不再必須參與所有 AVS,而是依風險調整後的報酬、透明的 SLA(服務水準協議)和彈性委託架構,打造更穩健透明的運作模式;同時,原生重質押者、LRT 發行單位及委託驗證者形成多層級結構,明確劃分責任。
協議重點聚焦於無需許可的 AVS 註冊、服務費設計和智能合約強制定委託準則,降低中心化風險與激勵機制失衡。因此,新一代模型在適應力、擴展性與穩健性方面均優於舊式產品。
截至 2025 年中,透過 EigenLayer 重質押的資產總價值已逼近 200 億美元,其中超過一半資金源自流動性重質押協議。Ether.fi 與 Renzo 躍居 LRT 主導供應商,各自管理超過 20 億美元資產。Symbiotic 等新興業者則積極拓展模式邊界,實現跨資產類別及區塊鏈的重質押功能,包括比特幣原生資產與 Solana 生態的質押衍生品。
用戶群由早期 DeFi 愛好者拓展至機構資產管理人、DAO 組織與 rollup 團隊。這些參與者期望藉共享以太坊安全性而無須自建專屬質押設施。積分獎勵機制、DeFi 整合及可組合的 LRT-Fi 策略,有效促進收益最大化參與者及基礎建設供應者的積極投入。
隨著流動性重質押 2.0 正式上線,市場正邁向整合與專業化。AVS 積極爭取委託資源,LRT 協議則以獎勵架構與用戶體驗做差異化定位,而重質押者則致力於優化可組合性、流動性與風險調整收益。